第一千三百二十七章 低调!

作品:《滨江警事

    最新网址:www.xs</p>滨姑长江大桥是中国近年来在长江上建设的数十座桥梁中最大最高的一座,也是离长江口最近的一座!

    这里江面开阔,巨轮穿梭,造桥难度也相当大。

    大桥全长32.4公里,其中跨江大桥长8146米,主桥跨径1088米,是世界最大跨径的斜拉桥。创造了最深基础、最高桥塔、最长拉索、最大主跨四项世界纪录,代表了世界建桥技术的最高水平。

    这座值得中国造桥人骄傲的大桥,一直期待着有一个隆重的通车典礼。

    就以江南省来说,四十年前建成江城长江大桥时,举国庆祝,热闹非凡;当江音长江大桥建成时,时任总S记亲自出席了通车仪式;到杨州举行润杨大桥建成通车典礼时,国家领d人也专程出席了通车仪式。

    因此,这座规模超过以往的世界级桥梁耸立在长江口时,从大桥建设者到大桥两岸的地方党政部门干部,再到大江两岸的群众,都期待有一个隆重的通车仪式,并为此进行了精心准备。

    实际上去年六月,大桥就已合龙,年底大桥就已基本建成。

    从今年三月份到现在,不断有媒体报道即将举行隆重的通车典礼的消息。但等到了五月份,各级领导都忙于西川的抗震救灾,而原定的奥运火炬跨江传递也已悄然来临。

    火炬手举着奥运火炬跑过大桥时,全滨江人民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了大桥雄伟身姿的全景画面。而在此之前,交通部门就已悄然移开了路障,开始了试通车。日通过车辆从试通车之初的七千多辆,上升到目前的两万六千辆。

    目送领导车队在警车引导下离去,吴国群心里五味杂陈。

    为了今天,他和他的团队整整准备了一年。

    刚刚过去的一年里,他和团队成员先后拿出了十几套庆祝方案,甚至准备了一台盛大的庆祝大桥正式通车的文艺晚会。然而,之前的所有准备都没用上。

    刚刚结束的通车活动,有关部门提醒说不是「典礼」,就是一个简短的「活动」。在大桥北收费站举行的,从开始到结束总共不到二十分钟。出席「活动」的交通运输部领导,省领导甚至都没讲话,只是剪了下彩,这座举世瞩目的大桥就「正式通车」了!

    「吴局,领导们都走了,我也该回去了。」应邀赶回来出席通车「活动」的韩向柠走过来道别。

    老吴同志回过神,苦笑道:「韩局,看来滨姑长江大桥又创造了一个记录。」

    韩向柠下意识问:「什么记录?」

    「创造了江南省乃至全国重大项目建设开通仪式最简朴的记录。」老吴同志长叹了口气,感慨地说:「不过也体现了在抗震救灾大背景下中央和省市领导力图简朴、节约的示范。」

    韩向柠反应过来,深以为然地说:「如果西川没发生大地震,通车仪式一定会是一个隆重的盛典。」

    「要是早知道西川会发生大地震,我还折腾什么劲儿?整整做了一年无用功,想想就憋屈。」

    「要是早知道西川会地震,也不会造成那么大人员伤亡。」

    「这倒是,谁晓得会发生天灾。」

    「吴局,您先忙,我去跟李厅打个招呼就走。」

    「今天就走?」

    「咸鱼忙得三天两头回不了家,我要是不赶紧回去,谁盯着菡菡学习。」

    「那你打算怎么走?」

    「坐大巴呀,从这儿的大客有一大半是去东海的,很方便。」

    韩向柠走过去跟李副厅长等领导打了个招呼,就搭上一辆大客车走了。

    老吴同志目送走韩向柠,意识到接下来应该干点正事,毕竟他不只是大桥通车「活动」的总策划,也是长航公安

    局副巡视员兼长航滨江分局局长。

    他调整好心情赶到大桥管理处,跟管理处负责人研究曾经的大桥建设指挥部办公用房移交事宜。随即返回局里,召开党委会,研究部署搬家方案。

    事实上都不需要刻意研究。

    指挥部的办公楼分局领导班子成员都去过,哪个办公室将来用来做什么,大家伙儿早商量好,唯一要做的是确定几号搬家。同时要联系电信部门和上级技术部门,把电话线路和公安内网移过去。除此之外,就是联系媒体发布公告,让群众知道长航分局搬家了。

    研究完搬家的事,协助老吴同志主持分局日常工作的政委盛宝成说起支援西川抗震救灾的工作。

    「吴局,各位,今天上午,老徐给我打了个电话,说他们的抢险救援任务已经完成了,上级让他们明天一早返回。许总也接到了通知,开会前他还打电话问,等参加抢险救灾的同志们回来之后,是不是举行一个欢迎仪式。」

    支援抗震救灾,长航分局也参与了。

    消防支队和滨江港企业消防队救援经验丰富,发生地震之后的第二天,分局就按公安部和交通运输部公安局的统一部署,让消防支队长老徐率领滨江港企业消防队携带各种破拆和救生装备,跟武警滨江消防支队官兵一起赶赴西川救援。

    同志们去了近一个月,能救的人都救出来了,没能救出来的生还几率也不大,再在被地震震塌的残垣断壁里翻找也没什么意义。

    老吴同志一想到那一连串伤亡数字,心情格外沉重,沉默了好一会儿才抬头问:「陵海预备役营呢?有没有陵海预备役营的消息。」

    「我打电话问过,」盛宝成点上烟,汇报道:「陵海预备役营的任务昨天下午就结束了,参与行动的预任官兵昨天下午归建的。许关和张总率领救援连的同志明天一早回来,孙总和陵海路桥公司的员工不回来。」

    「为什么不回来?」

    「他们之前抢修的道路和桥梁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他们接下来要对通往灾区的道路和桥梁进行加固。再就是上级要求滨江支援灾区重建,既然要重建就需要施工队伍。陵海路桥公司对灾区情况很熟悉,又有那么多工程机械,当然要留下来参与重建。」

    老董掐灭烟头,补充道:「吴局,我早上联系过秦主任,秦主任说市委研究决定让他留在灾区全权负责后续的支援重建工作。秦主任还说葛调已经回来了,回来前把没花完的五百多万善款都移交给了他。」

    别的单位捐款,都是捐给红十字会等机构。

    长航分局和滨江海事局、滨江海关、滨江港集团等陵海预备役营的「股东」,则把干部职工的捐款都统一汇给了陵海预备役营。倒不是不信任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主要考虑的是陵海预备役营正在一线抢险,汇给陵海预备役营能把大家伙的捐款用在刀刃上。

    正因为如此,陵海预备役营这次在西川抢险非常之「阔绰」,根本无需为经费担心。虽然刚刚过去的这一个月花钱如流水,但直到任务完成账上还剩五百多万。

    不过现在要考虑的不是那笔没花完的善款。

    老吴同志想了想,追问道:「你们有没有给市里打电话,知不知道市里有什么打算?毕竟这次去西川的不只是我们长航分局一家,市局特警也去了,后来还往灾区派了医疗队。」

    「我打电话问过市委办,」盛宝成连忙道:「市委办的杨科说对于支援抢险救灾的同志们归来,市领导还没顾上研究怎么迎接。」

    市领导前段时间忙着研究怎么更好地支援西川抢险,这几天忙着长江大桥通车「活动」,能想象到接下来又要研究怎么支援灾区重建,顾不上研究任何迎接劳苦功高的救援人员归来很正常。

    再想到今天的通车「活动」简朴到前后不足二十分钟,部领导和省领导甚至都没讲话,老吴同志权衡了一番说:「地震造成那么多人死亡,正是举国哀悼的时候,我们张灯结彩、敲锣打鼓迎接同志们归来不合适。」

    「但也不能没点表示,不然同志们肯定会有想法。」

    「刚刚过去的这一个月,我们只是在新闻里看到一些关于人员伤亡的报道。他们在抢险一线,亲眼看到的,亲身经历的那些事,我们这些在后方的人根本不敢想象,我相信同志们不会在乎那些。」

    老吴同志顿了顿,接着道:「再说大操大办不合适,但我们可以在内部搞一个小型的欢迎仪式。不宣传,不报道,也不敲锣打鼓,同志们肯定能理解。」

    「低调点,内部搞?」

    「嗯,具体怎么搞,你跟许总商量下。我只有一个建议,举行欢迎仪式时要有集体起立,为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默哀的环节。」

    「是。」

    「对了,我们的老职工朱宝根也去了,不能因为人家退休了就不把人家当自己人。」

    「吴局放心,到时候我会请老朱参加。」

    正说着,盛宝成的手机响了。

    他看了看来电显示,说了一声海关打来的,就摁下通话键接听。

    没想到海关的几位领导也在打听如何迎接许明远等参与抢险救援的同志的事,吴国群权衡了一番,干脆提议联系陵海市领导和滨江海事局领导,建议江上几家单位一起操办,反正这次去西川抢险救灾的人员不是很多。

    陵海抢险救援的主力就地归建,接下来要参与重建,「主力」一时半会儿回不来。陵海的钱书记觉得老吴同志的建议可行,不但同意几家一起搞,并且承担小型欢迎仪式所需的经费。

    pS:人生如逆旅,有幸得遇君。家家户户粽飘香,艾草薰风润四方。牧闲携全家祝各位书友端午安康!

    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