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纪念碑

作品:《山河盛明

    第72章纪念碑

    经过了安塔娜的开导,苏黎渐渐的从愧疚中走了出来,但她也想为牺牲的士兵做些什么。

    苏黎批完手中的奏折,将朱砂笔在笔洗中微漾了两下,看着那一缕缕红散在水中,心绪久久不能平静。

    如今,苏黎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理想与现实。

    难怪前世的华夏总是提倡和平,宁肯吃点亏,也不想再掀起战火。

    曾经的她还有些不懂,觉得他们有些懦弱,有些愤青的苏黎总是无法理解那些政治上的退让与暂避锋芒。

    直到苏黎真正的坐在了这个位子上,设身处地的去想,才能明白他们的难处。

    华夏不是怕了,而是血流的太多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我们一代人做几代事,也一代人流几代血。

    华夏的前程,俱是用鲜血铺就的。

    所以当千帆阅尽、重启盛世,华夏才不愿再轻易的参与和掀起战争。

    毕竟,我们的每一个同胞都如此珍贵。

    正如那面永不褪色的旗帜,炽热而又可贵。

    苏黎回过神来,看着笔洗中鲜红的水,就像是她前世的缩影,鲜艳又刺目。

    思索间,苏黎又从笔架上取下一支中毫笔,在桌上摊开的宣纸上,以朱砂为墨,洋洋洒洒的写了一篇祭烈士悼文。

    良久,待最后一笔落下,苏黎才直起身看向身前的文章,想了想,又取出大印于右下角盖了上去。

    才满意的点了点头,“王振,再拿纸来。”

    王振上前小心的收起悼文,才将新的宣纸铺上。

    苏黎又换了最大号的笔,同样的朱砂墨,行云流水的写下了大明烈士英雄碑,七个大字。

    盖上大印,苏黎对王振道:“将这些交给工部,告诉他们朕要在京城中心立一座碑,碑文与碑铭就按朕写的来,石材要用最好的,碑建的大气一些,经费从朕的私库走。”

    “是。”

    王振托着木盘退下了。

    *

    东京

    第二天早上,难得是个好天气,秋末的气候也让丛林少了几分潮湿与闷热。

    密林外,是整装待发的明军队伍,伴随着沐晟的一声“拔营,启程!”

    队伍便开始了缓慢的前行,盾兵手持巨盾,考虑到士兵耐受力,为木包钢的材质可单臂持也可双手持,尽管如此也依然有着快六十斤的重量。

    这还不算盾兵身上的甲胄,锁子甲内衬,外罩红色连编甲,头戴红缨斗笠盔腰跨长刀,一身少说也有四十斤。

    所以,千万不要小看古人的身体素质,他们除了寿命短,其他的基本吊打现代人。

    置于为什么全面推行火器了还有盾兵这种老兵种,苏黎只能说,因为别人还在用箭啊!

    盾兵摆个阵就能全挡敌方输出,这简直不要太划算了。

    毕竟火器再牛,火器兵也是个脆皮。

    除了盾兵,陌刀兵苏黎也是有保留的,毕竟未来的西亚可是骑兵的大舞台啊……

    “咚咚咚”盾兵沉重的脚步声响彻山林,引起的共震让两旁的树木都微微晃动起来。

    身后隔了十丈的便是重骑。

    骑兵,在没有汽车的年代,他们就是神!

    而重骑便是其中坦克一般的存在,号称战场推土机。

    虽然自唐后因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从而使得轻骑成为主流,相比之下成本高、人才少的重骑就没落了,毕竟马上的民族靠着娴熟的马术与精湛的箭术就能拥有上帝之鞭的美名,他们根本就不需要把自己裹成一个球,以此来寻求突破。

    所以当他们遇上西亚的重骑士后,可以预见是怎样的一场碾压。

    但在缺马的东南地带,重骑,依然是神!

    毕竟东南缺乏大面积的平原,轻骑的机动性有限,反而是重骑更有用些。

    马匹备置银色马甲,缰绳系有红缨,重骑兵身穿亮银山文甲,钢盔带有披领,从头到脚尽是甲胄,最亮眼的还是他们背上挂着的发射筒,每名重骑兵配二十四发炮弹,一把长柄直刃刀。

    这便是苏黎改良后的重火力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