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蒸蒸日上

作品:《山河盛明

    第79章蒸蒸日上

    建设明星楼的旨意一下,大明百姓无不为苏黎的胸襟和为才是举所折服,同时,百姓也开始注重生活中的细节,商人愿意砸钱供工坊的工人们尝试改进现有的机器,士人们则更看重读书与为官为民之道。

    由此可见,上行下效在古代的影响力,一个好的风向标,是注定能让社会进步的。

    毕竟,珍妮纺织机也只是一个平民发明的,但在这之后,因为日不落王室的支持,才能让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发展的行列中。

    所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短短几十年里,日不落帝国得到了他们建国百年都未有之的富强,才敢把眼光放向世界。

    人都是逐利的,古代将科举奉上神坛,所为的不就是一个阶级翻身吗?

    就像现代大批人以学金融为荣,不也是因为金融更容易就业吗?

    一个国家想长久兴盛,靠的不止是朝廷的安排,更多的是民族的觉醒。

    只有让民族觉醒了,国家政令自然没有任何阻碍,国家发展也再不会只能指望少数人,国家需要的人才也不会缺失。

    苏黎大力提拔士兵、医生、科研者的地位为的便是如此。

    让这些国家的脊梁从幕后走到台前,让他们的风姿引人向往,未来的大明还会差吗?

    不会的。

    苏黎建明星楼也不过是彻底引燃百姓的热情罢了。

    毕竟,父母的态度和性情更能影响下一代。

    全民好学、愿学、求学,是苏黎要的结果。

    不过现在,还是火车的事更重要。

    苏黎前几年便下令铺设的铁轨终于派上了用场,给了火车一个施展的空间。

    而这些铁轨在苏黎的安排下,从京城为出发点,主要向南方、西方与北方延展,其中南方的轨道已经修到广西了,也就是说,现在通车,往南部战场运送物资将再不用发动几十万人护行了,速度也能远超马、牛的速度。

    虽说蒸汽火车要消耗大量的煤炭,但华夏可是出了名的富煤国家,这点消耗洒洒水啦~~

    苏黎带着激动的心情下令加速制造车厢,她要与民同庆,一同观摩火车启动仪式!

    昭武八年四月十三日,这是一个注定在历史上留下辉煌的时刻。

    大明的第一辆火车建成,也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京郊火车站,位于京城正南方,为砖瓦结构,但还是古式建筑。

    没办法,谁让苏黎不喜欢现代的高楼大厦呢?

    前世是因为人口多,人口密集地方小,加之西方文化大举输入才让我们抛弃了古式建筑转而大力发展高楼大厦。

    但现在她还在扩张,将来只会愁人不够多影响大明的统治力,又为何要推行现代的建筑?

    外观不如古建筑,抗震也差,舒适度也低,推行简直一无是处。

    所以大明现在的建筑仍以古建筑风格为美,走在街上都觉得赏心悦目,街上百姓的精神面貌也非常好,来往总是带着笑颜。

    苏黎带着官员们一路走过,心情真是越来越好,外围的百姓也纷纷对苏黎行礼,向她问好。

    “大家都不必多礼,今儿啊,是个好日子,咱们大明的火车研究成功了!

    朕觉得大明的发展始终是离不开你们的,所以朕下令与民同庆,邀京城百姓一同参观火车的启动仪式。

    这是一个时代的篇章,朕愿与你们共享这份荣耀!”苏黎慷慨激昂的对着百姓们说道。

    百姓们听了感动的热泪盈眶,古往今来,多少皇帝标榜自己爱民如子,可又有几个真正做到了?

    少之又少。

    其实百姓的要求也不多,能有自己的田地,吃的饱穿的暖就是他们一生的追求了。

    百姓为什么厌战?

    还不是因为他们平时就过的不咋滴,一打仗,壮劳力就被充兵了,没了劳动主力,地能不荒吗?

    地一荒,吃不饱,不就成了流民?

    真正的应证了什么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同样的,苏黎为什么就能打?

    那当然是因为苏黎能让百姓觉得值得。

    值得,多么简单的两个字,却是被多少王朝忽略的。

    就像是华夏建立时,内外交困,国家穷的什么都没有,却还是打了一场又一场。

    但百姓有说什么吗?

    他们把泪咽进肚子里,他们沉默着把大儿子、二儿子、三儿子乃至最后的儿子都送进了军营。

    为的什么?

    不就是一句值得吗?

    为国牺牲值得,为国奉献值得,为国发展值得。

    再没有什么值得能比当时的更纯粹了。

    民可载舟亦可覆舟,殊不知,民亦可掀起千尺浪送舟破沧海啊!

    他们是平凡的却不会渺小,他们是普通的却显得伟大。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凡是知道那段历史的,便不会再小看百姓。

    苏黎亦然,也正因此她才一直在埋下火种,只为激起百姓之心,以下至上,国焉能不盛?

    致敬伟大的普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