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正在大修,请书友先收藏,稍后再看)
作品:《梦起东方》 美国不愧是信息革命发源地,已经过了一天时间,费兰还没完成资料收集。没办法,现在没有电脑和网络,效率高不起来。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SD邮报,时代周刊、美国科学,太专业的报刊,林毅还读不了。过滤大众信息,才是他所擅长的。
美国金融市场,发展上百年了,已经比较成熟。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所以林毅首先看的,当然是金融财经消息。
石油危机后,经历一年多的调整,美国股市的重要指标,道琼斯和标准普尔,下跌了40%+,是二战后最大跌幅。
街上的失业者,还在摆摊卖旧靴子。而股市里,却已经刮起了暖暖和风。
1975年的大幅度反弹,形成一个明显的v字底,说明股市底部已经形成。
为什么港股深跌90%,而美股才跌40%?林毅手上的这篇文章,说的很有道理。
股市上散户越多,市场越盲目,投机气氛越浓厚。这时,庄家自然应运而生。毕竟,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牛市时,泡沫吹得大;熊市时,当然跌得惨。
1929年大萧条后,美国散户股民锐减,普通人转向基金等理财产品。在股市上,机构力量占了大头,所以市场显得更加理智。
毕竟,散户交易量小,追涨杀跌灵活。
而机构买卖数量巨大,没有办法这样操作。互相角力时,又经常势均力敌,自然更倾向长期投资。
林毅一直向往的纳斯达克,1971年建立时,基准值是100点,危机后跌到55点。超过一半的上市公司,破产或者退市。
然而75年的阳光,似乎没有照耀到它。直到现在,也没能回到100点,相当于成了负资产。
虽然如此,在这座塌方的矿井里,林毅还是找到了一条金矿脉——和纳斯达克同龄的英特尔。
elsde,这个著名的广告词,一直深深印在林毅脑海里。
“为什么要买这台电脑,因为英特尔在里面!”
这么牛逼哄哄的话,林毅觉得,只有‘我爸是**’,才能有一拼了。
外面的人们,还在为经济寒冬而苦恼。而金融从业者,却已经嗅到了财富的气息。
英特尔1968创立,1971年上市。经过这一轮洗牌,市值凄凉冻人。这让林毅觉得,自己捡了一块‘狗头金’。
不过有个问题,现在的英特尔,虽然物美价廉,但林毅手头上,仅剩55万美元,外加不到20万的港币,这点钱真心不够看。
再看纽交所那边,林毅随便一查,就找到几个熟悉的名字:B、惠普、麦当劳、沃尔玛。
可惜,1975年的计算机市场,B占了80%;世界其它所有厂家,总共才20%!难怪司法部说它垄断,官司一打就是十几年。
而惠普公司,早在1961年,就已经挂牌上市,进行股票交易了。至于麦当劳,1972年的资产总值,也已经高达10亿美元。
吃掉这三个巨无霸,现在的林毅,真心不敢想,没那么好的牙口!
只有沃尔玛,1972年才上市,时间比较晚。又刚刚渡过经济危机,投资的性价比最高。
可惜,虽然有这么多’狗头金‘,摆在面前。奈何,困扰林毅的,还是那个问题,兜比脸干净!
而且,那点钱还要用来创业。如果大部分投入股市,创业初期的发展速度,一定会被严重拖累。
更重要的是,林毅隐约记得,苹果和微软,都是这几年建立的。
虽然忘了具体时间,但如果遇到了,却发现手头没钱,岂不是要哭瞎在厕所?
至于乔布斯和比尔·盖茨,林毅压根没想去找他们。用几个创意,就想把他们忽悠瘸,根本就不现实。
虽然前世看过的传记,内容大都记不清了。但乔布斯有句话,让林毅印象深刻:“比尔是想要君临一切的人,就像耶稣基督那样!”
而作为盖茨的对手,乔布斯会是易与之辈?能创建一个帝国的人,不可能头脑简单,岂能轻易拜倒在别人的嘴炮之下?
林毅可不觉得,自己有那个魅力,能把这些人杰轻易折服,甚至忽悠成信徒,反过来还差不多。
说不定对方‘脑残光环’一开,林毅立马中招!然后把自己卖了,吵着换一台肾六。
费兰和林毅分析过,现在这个阶段,跟金融投资比起来,创业的性价比更高。
“目前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一家公司,作为杠杆,来撬动资本市场。”
这个话,林毅虽然不太明白,但他愿意虚心去学。
=========分割线=========
电子学的资料,费兰终于整理完毕。按照林毅的建议,分为电脑和网络两部分。根据实际需要,又区分为理论成果和产业动态。
五十年代,由于美苏太空竞赛,建立了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简称RP(阿帕)。
而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由于指挥协调不畅,差点引发地球核平。所以危机过后,阿帕开始设计‘阿帕网’,以便增强沟通协作。
到1968年,美国军方正式组建阿帕网。在美国本土,有线网络进展速度飞快。
1969年的时候,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研究院、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犹他大学,进行了四校联网实验。
斯坦福的大名,林毅前世都听腻了。它跟硅谷的联系,密不可分。
听说这是费兰的母校,林毅顿觉捡到了宝,高兴得差点亲了过去。看来淘金之旅,势在必行。
71年,阿帕网的通信节点,增加到15个。73年3月,用户猛增到2000。但这时,还只能算是局域网。
不过72年的时候,很多有前瞻眼光的人,就已经提出,如果能用网络连接各国,将会引发第二次通信革命,不下于百年前铺设大西洋电报电缆。
由于他们的推动,在希尔顿酒店,发达国家召开了国际通信会议,建立了国际网络工作组。
1973年,ere概念被提出。次年,互联网传送标准,CP协议发表。
林毅听过的名字,叫做CP/P协议。看来这个通信标准,有一半还没完成。
同样是迫不及待的1973年,伦敦大学和挪威之间,进行了第一次国际联网。在从业者和爱好者的心目中,ere前景无限。
等到去年,科幻爱好者们,已经开始通过网络传播小说。在这股热潮中,入网用户大增。有点像2000年时,中国的BBS。
有关互联网的小说,在市场上颇受欢迎。比如这本《震荡波骑士》,就是讲的蠕虫病毒,在网上自我复制、蔓延破坏。
林毅拿着这本小说,叹了口气。市场上的黑客小说,已经不算新颖。他的小说库中,又少了一种‘创新题材’。
这些年,未来学风行美国。有些人即使没有重生,好像也能预知未来。对这种非人类,林毅不得不甘拜下风!
现在是1976年,互联网在信息传播方面,已经展现出巨大价值。
所以有关部门应声而出——美国国防通信局,出面接管了ere的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