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拉投资从杀熟做起

作品:《完蛋!我被昭和美人包围了!

    最新网址:www.xs</p>“唉,我总算是明白了,难怪社长这些年从来没有劝过你什么。你都看得这么通透了,我就不皇帝不急太〇急了。”

    加藤荣治笑了笑,没有再多说什么,免得再被掐。

    酒过三巡,松坂庆子像是刚刚想起来似的,问道:“对了,你说已经有了一些挣大钱的思路,那是什么啊?可以跟姐姐我透露一下么~~如果靠谱的话,我不介意投点资哦~~~”

    “倒也没什么好保密的,不过创业初期,考虑到项目主导权的问题,不宜接受过多的投资。所以庆子姐,你要真想投资啊,本次融资限额在30到50万之间。”

    “唔!咳咳咳~~~”松坂庆子正在喝汤,听到这话差点就被噎了一下,开始连连咳嗽。

    好不容易她才拍着非常有料的胸甲缓过气来,瞪了某人一眼道:“你、你这臭小子,口气还真大,三、五十万到你嘴里,还变成限额了?”

    三十至五十万日元虽然相当于霓虹白领阶层一、两个月的薪水,但对于松坂庆子这样的当红女星来说不算什么大数目。

    可此时霓虹人均年消费也就才差不多104.2万日元左右。三五十万已经相当于每年三分之一到一半的花费了。

    三十年后的霓虹白领还是赚三、五十万日元,可单身家庭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却已经涨到了194.1万日元。同一笔钱,在两个时代的价值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对加藤荣治这样一个活在八十年代,刚上高二的学生来讲,这笔钱绝对不算少了。更令松坂庆子无语的还是听他的意思,就这还是不会影响什么项目主导权的情况。

    这话理解起来虽然稍微有点复杂,所以松坂庆子过了一会才发现了重点:“等一下!小荣,你实话跟姐姐说,这次你打算下多大的本钱?”

    “多大?当然是我的全部身家。估摸着,应该有三、四百万吧。”

    虽然是日元,但三、四百万也绝不是什么小数目,都够买辆中档的轿车了。

    松坂庆子吓了一跳:“你哪来这么多钱!?”

    “从小的压岁钱、零花钱,以前比赛赢来的奖金,还有就是去年寒暑假在事务所里打工赚的一点小钱。姐姐你知道的,我这人从小就是个仓鼠党,都不怎么乱花钱的~~~”

    其实话刚出口,松坂庆子就想到了这个答案。不过对于加藤荣治都还未成年,就存了这样一笔“巨款”,她心里还是相当吃惊。而更吃惊的,还是他这回好像真打算来一把大的。

    “这就是你所谓的不乱花钱?你就这么笃定自己要做的项目能赚钱?”

    “当然没有十成十的把握,但该搏一搏的时候,我从来不会犹豫。”这是前世他还叫江晚荣时的座右铭。

    虽然在创业初期没少因为这话而吃亏,但在交完“学费”,并将这一座右铭持续贯彻下来后,这句话也成了他后来赚足几个“小目标”,名下的基金公司掌管着上百个“小目标”的最大功臣。

    “好!我们小荣真有魄力,那我当然要支持一波,50万日元,我投了!”

    松坂庆子自认潇洒地一甩秀发。殊不知从以前开始,加藤荣治就觉得这位姐姐在做这个甩头发动作时,总是有种莫名可爱的感觉。

    这与其他时候的风情万种,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

    “谢谢庆子姐的支持,您吃菜~~您吃菜~~”

    “那现在我作为股东,可以了解一下这个项目的大致情况了吧?你到底打算干什么,敢下这么大本钱?”

    “说起来,这个项目其实跟唱歌也有点关系呢~~~”加藤荣治将一块牛肉送进嘴里,一边咀嚼一边问道:“只不过这次我要干的不是上台唱歌,而是要从唱歌的器材下手。”

    “唱歌的器材?”

    “就是卡拉OK。”

    ……

    “卡拉OK”是种花家这边流行的说法,应该也是日语的空耳音,正确的写法是“KROKE”。

    其中,“KR”是日语“空”的意思,“OKE”是英文“交响乐”的缩写。所以“KROKE”这词的日文原意是“无人伴奏乐队”。

    卡拉OK刚出来的时候,因为抢了不少酒吧、咖啡厅、歌舞厅里驻场乐队的饭碗,于是大批乐队向娱乐圈和卡拉OK生产厂家提出抗议。

    这让加藤荣治想起后来好莱坞对技术的抵制,实际上类似的情况从来就没少过。有人说内容创作者天然就是反技术趋势的,这话还是挺有道理的。

    好莱坞演员后来的抵制有什么结果,江晚荣没看到就重生成了加藤荣治。不过,当初那些乐队对卡拉OK的抵制无疑是失败了。

    毕竟,这十几年来的霓虹基本都是在按经济规律办事的。于是这些乐队只好转业到广告业和电视剧制作业中去了。

    七十年代初期,录像机出现了。因为可以用图像画面来解释歌曲的意境,卡拉OK便被改进成了听觉、视觉并举的综合艺术系统,并且有字幕的提示(利用歌词镶边、变色的方法)。

    这种以录像卡带为载体的卡拉OK系统,时至今日依然在大行其道。

    不过,眼下却刚好让加藤荣治赶上了又一次技术更新换代的风口,也就是激光影碟机。当然不是后来的VCD、DVD,而是这些光碟的大前辈——LD。

    LD的全称是“LserDsc”,但这是后来的名字。LD最早出来的时候叫作“DscoVso”。这是因为七十年代后期迪斯科非常流行,所以光碟也要蹭蹭热度。

    只不过这热度蹭的不是太成功,所以最后改成了LD。

    LD刚出来的时候,在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便是上面提到的录像机。

    按理来说,录像机跟LD比起来,应该是完全不占什么优势。但在市场表现上,录像机却是压得LD几乎翻不了身。这就很神奇!

    首先是两者的价格,录像机的价格更贵,而且是全方面的那种贵:带子贵、机器也贵。

    盒式录像带就不用说了,光看体积、用料,明眼人也能猜到谁更贵。哪怕LD碟的标准大小是对标黑胶唱片的。

    七十年代末LD刚问世的时候,一台LD机大概售价是699美元,一台录像机的售价则大概是999美元。

    画质上,LD的画质要比只有320P的录像带要更加“高清”,甚至可以媲美DVD的720P高清画质。

    这是由于LD采用的是模拟信号,而不是后辈们通常用的数字信号,所以画面没有“马赛克”、色带或其他因数字化带来的问题。

    最关键的是LD碟可以随时“定位”。录像带因为采用的是磁带,所以在观看录像带电影时,录像带要想“快进/快退”,都是需要里面的磁带在物理意义上进行快速倒带的。

    不管机器的倒带速度多快,物理上的延迟是避免不了的。LD碟在这方面则不需要转带倒带,这个优点是光碟家族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