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章 从此君王不早朝

作品:《大明:父慈子孝,卖父求荣

    最新网址:www.xs.fo</p>北京城。

    紫禁城东南角的南熏坊。

    朝外面巷子里挂着高家酒楼旗号的铺子,依旧面积不大,依旧只有两层。

    同样是,在寻常日子里,并没有多少食客。

    楼下只有三三两两的散客闻听着高家酒楼最近推出的河南烩面,店家做的颇有滋味,慕名而来。

    人们三五成群的拼在一张桌子前。

    一面吃着烩面,一面就着蒜头。

    穿着大多普通,瞧着也应当只是南熏坊里外周边的普通百姓而已。

    若是有那等家资稍丰一些的,便会再点上一份切卤肉。大方些的,自然会招揽着同桌的食客一并享用。

    而若是那等抠搜些的,则会等伙计将切卤肉送上桌后,便立马端起盘子将一份切卤肉盖进烩面碗里。

    旁人见状,也不会说什么。

    而今日。

    在这高家酒楼的二楼。

    依旧是临巷那间属于某人的单间里。

    严绍庭正坐在靠窗的位置,抬头眺望着皇城东南角的角楼。

    在宫墙上,隐隐约约还能看到那些在宫中上直的诸军将士。有锦衣卫大汉将军,有府军前卫的带刀官,也有神枢营的红盔将军和五军营刀围子手。自然也少不了御马监辖下腾骧四卫的勇士和东厂番子。

    紫禁城戒备森严,但也同样因为如此,让这座禁城成了一张筛网,藏不住半点秘密。

    而此刻在这楼内。

    那传闻之中和首辅高拱颇有渊源的店家,正面色紧张的候立在一旁。

    倒不是因为严绍庭长得有多吓人。

    而是陪着严绍庭坐在这里,穿着一身御赐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的陆绎实在太唬人了。

    “高店家莫慌。”

    严绍庭从皇城角楼上收回视线,转头看向高店家,脸上露出善意的笑容。

    高店家却是诚惶诚恐:“上官需要什么尽管吩咐。”

    虽然自己和高阁老家有些关系,但总不能日日寻人家帮忙。

    严绍庭只是笑着说:“不过是想寻高店家问件事情。”

    高店家的腰又弯了一些:“您吩咐。”

    “咱们那位首辅,上一回来这里吃饭是什么时候?”

    严绍庭语气随意的问着,眼神却在观察着店家。

    在他身边的陆绎也适时的低哼了一声,将腰间的绣春刀取下,就靠着桌子落在地上。

    高店家被吓得两肩一颤,赶忙低头:“那……那位已经有些日子没来了……说起来……也该有月余了吧?”

    已经有月余没来了?

    这倒是有些久了。

    严绍庭心中默想着,而后点了点头:“还是老规矩,依着那位上次来时吃的菜,同样上一份。这里也不需店家伺候着,且去忙吧,没事了。”

    最后没事了三个字。

    几乎是让高店家如听仙乐,赶忙领了命道了一声,手脚麻溜的下了楼。

    陆绎侧目看向自家姐夫,目光流转:“你回回来这里,都要吃高拱上一次来时一样的菜。您这是想当元辅首揆了?”

    “我说这只是恶趣味你信吗?”

    严绍庭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茶,眼含笑意的看向小舅子。

    陆绎摇了摇头。

    对于这位大概在揣测自己到底有什么深意,幕后又会不会有暗算的小舅子,严绍庭没有做声,任其想象。

    陆绎却小声问道:“姐夫你这般过来吃一样的饭菜,只怕高拱事后就会知晓。”

    “要的就是让他知道。”

    严绍庭又喝了一口茶。

    如今天气愈发热了,总觉得口渴。

    年轻的锦衣卫指挥同知皱起了眉头。

    这样的回答就实在是让他有些不懂了。

    只是姐夫不开口解释,他就算是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答案。

    很快。

    店家便将几样菜做好送了上来。

    两荤两素,再加上一份颇为清新的汤。

    严绍庭只是看了一眼,便笑着看向店家:“这般简朴?”

    高店家脸上挤出笑容,也不知道该回什么,低头做了个揖便默默离去。

    陆绎扭头看向他:“姐夫你是看出什么了还是在筹划着什么事?”

    严绍庭只是摇头道:“咱们这位首辅虽然秉性刚硬执拗,且性烈如火,明明手握大权,又是皇帝老师,却偏生从来都是清廉的紧,私德不亏。这两荤两素,想来也是上次他来时,带了府上的幕僚一同吃的。”

    这就是高拱这个性格极具特色的大明首辅的私下面貌。

    也让严绍庭想到,当高拱被张居正、李妃、小皇帝等人罢免驱逐时,也不曾有半点是从私德上攻击他的。

    如果按照严绍庭的评价。

    高拱就是一个有着牢不可破且坚韧无比的理想和追求的政治生物。

    他有着自己那一套绝不会被人改变的政治思想。

    这样的人可以说是悲哀,但也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庆幸。

    只不过他所做的事情,却并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而已。

    看了一眼已经在旁边夹起筷子吃了起来的小舅子。

    严绍庭忽然轻笑一声:“我打算过几年给首辅一个体面。”

    陆绎:??

    ……

    内阁所在的小院子。

    和近在咫尺皆为红墙琉璃瓦的紫禁城殿宇建筑,总是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然而就是在这一小片的院落中,却已经发生过无数件改变这个庞大帝国的决策,影响着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的亿兆黎庶。

    往日里。

    这里每日天不亮就会熙来人往,终日络绎不绝,热闹非凡。凡是六部五寺及京中各司衙门的官员,若要奏事便必然要将奏疏呈送到此处,而那些职官们亦要为了各自的事情从宫外奔波至此处。

    如此情况下,内阁的茶叶总是显得不够充足。

    那些年老的中书舍人便会指派年轻人在操事之余,还要肩负起烧水斟茶的伺候活。

    不过终究是近在眼前,身在内阁办事,这些年轻的中书舍人们依旧是干劲十足。

    但最近内阁中的气氛却显得有些过分的凝重。

    不说那些从宫外各部司衙门过来办事的官员,便是如苏愚、曹子登这样在宫中当差的年轻官员们,也不敢有稍大一些的动静。

    而属于内阁班房的那几间屋子。

    如今更是成了所有人的禁地。

    非必要,闲人勿近。

    便是那几间屋子里有呼唤声传来,也是你推我搡的避之不及。

    亦是在今日。

    制敕房的中书舍人苏愚,就很倒霉的没有躲闪的及,被一众同僚推到了给班房里端茶送水的活。

    提心吊胆的将茶水送进去后,苏愚三步并着两步的逃了出来。

    然后冲着等候在外面的同僚们摇了摇头。

    众人不由松了一口气,却并没有离开,依旧是守在班房外面,竖着耳朵。

    而在班房里。

    作为内阁序位最末的高仪,提起那个叫苏愚的年轻中书舍人送进来的热水,为班房里的众人换了一碗茶。

    做完这一切后,他才坐回到自己的位子上,目光扫向众人。

    原本的内阁辅臣李春芳已经交办完了所有差事,带着圣旨赶赴贵州去了。

    如今这间内阁班房里。

    除了他高仪,便只有首辅高拱,次辅袁炜,以及赵贞吉、胡宗宪四人了。

    而按照内阁大学士的排位顺序,中极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的排序。

    因为李春芳离去。

    他高仪也在序位上升了一位,从东阁大学士变成了文渊阁大学士。

    同样在大学士官名上有晋升的,还有在李春芳之后入阁的赵贞吉、胡宗宪两人。

    如今已经是武英殿大学士、掌兵部事的胡宗宪。

    倒是率先开口。

    “蓟镇外的土蛮部最近又有些异动,加之辽东那边女真人向朝廷请封之余还暗中勾连蒙古东部部族,想来余下几年这边会有些不宁,该先行将山海关、喜峰口、古北口等处边军清查一遍,整顿兵马,备边屯武。”

    说着话,他将一份奏疏送到了高拱的面前。

    高拱只是默默的点了点头,低头看向蓟镇和兵部呈送的奏本,又看向胡宗宪事先就做好的票拟意见:“汝贞操办兵事从无错漏,便照汝贞票拟之言呈送司礼监批红吧。”

    说罢,他提起笔在胡宗宪票拟意见下签了自己的名。

    随后赵贞吉便开口道:“戚继光和王崇古奏河套、阴山新边今岁因营造、迁徙、屯军,需加调米麦十万担,主客兵饷十二万三千两,兵部年初已经议过无误,户部堪合确认,现已将此事呈上。”

    说完,他亦是将奏疏送到高拱面前。

    高拱仍然是面色平静的查阅奏疏内容和赵贞吉做出的票拟,而后眉头微微一皱。

    他提笔书写,并开口道:“去岁河南遭了灾,陕西也本就不丰。既然如今河套、阴山新边设立,朝中议过山西、延绥等镇无需屯兵御边,想来海瑞已经先行清军此处,可以容朝廷裁撤或移驻别地。如今当从山西河东一带调运粮草,就近运抵河套、阴山新边供军民之用。主客兵饷照例自京中发出,不过既有王崇古附奏,当命太常寺拨付一份马价银。”

    说完后,高拱也已经将自己的意见写完,而后抬头看向赵贞吉。

    赵贞吉点点头:“元辅所言甚是,若能成永例最好。”

    旋即又有袁炜奏明京师内外几名官员堪合审查的事情,有需要罢免的,有需要降职的,也有需要晋升的。

    就连高仪也奏了地方府学的几桩事情,到底是请户部拨付钱粮供应之类的。

    身为内阁首辅的高拱亦是一一查阅,或直接同意他们几人的票拟,或稍作更改使之更为妥当。

    一番处理之后,时间也快到正午。

    众人默契的看向高拱。

    由高仪开口说道:“早就听闻元辅乡里熟人在南熏坊开了家酒楼,前番我也携妻去过一趟,菜肴做的确实不错。今日时辰也差不多了,不如我等一同过去,待用过饭,再回来料理事务?”

    自前不久皇帝不朝后,到现在皇帝竟然真的没有参加过一次朝会。

    文华殿的朝会不来。

    朔望日的朝会也不来。

    就连御门听政都能停罢。

    谁都知道高拱心里憋着一团火。

    只是自从那日在文华殿,当面差点就要痛击那内官腾祥后,他却一直都没有发作。

    几人私下里趁着高拱不在的时候,也议论过这事。

    说到底,这件事错的还是皇帝。

    但他们为臣者,又如何能置喙皇帝?

    劝谏的奏疏不是没有呈上去过,可皇帝一样样的留中不发,反倒是还不年不节的赏赐了些宫里的物件。

    继续上疏劝谏?

    这是自然的。

    如今他们几个人,基本是轮流隔着一两天就会上一道奏疏,劝谏皇帝应该勤勉政事。

    但也只能做这么多了。

    除非是想要将君臣关系闹得不可开交,他们授意朝中的科道言官、宪台御史们一起上疏劝谏。

    甚至是示意满朝文武一同上书。

    可那样,朝堂之上势必又会惹出无数风波来。

    莫要忘了,当年的左顺门惨案,还近在眼前呢。

    那时候也是无数的科道言官上疏给先帝,逼的先帝怒不可止,调遣锦衣卫将数十名言官活活打死在左顺门。

    对了。

    左顺门就是如今的会极门。

    就在出了内阁后西边那道门。

    不能闹得满朝不宁,也不能什么都不做。

    几人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先安抚一下作为首辅的高拱为好。

    免得这位性烈如火的元辅,私下里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来。

    然而。

    当高仪提出要去南熏坊高家酒楼吃饭,袁炜、赵贞吉、胡宗宪三人纷纷点头出声同意后。

    高拱却是冷哼了一声。

    “竖子不足与谋!”

    似乎是要将最近压制的怒气一并发出一样,高拱声音撕裂的喊了一句。

    袁炜几人脸色紧绷。

    他们这时候也看不明白,这话到底是在说谁的。

    是他们?

    还是……

    皇帝本人?

    但很快,高拱便从自己桌案下抽出来一份奏疏,摆在了自己面前。

    随后他抬头看向屋里的四人。

    “诸位。”

    袁炜四人连忙正色。

    高拱目光幽幽的说:“老夫这里刚好也有一份奏疏,近来披月书成,诸位可以一同看看,若是觉得没有问题,便都签了名呈送圣前吧。”

    说完后,他将奏疏向前一推。

    见高拱似乎是有备而来,高仪赶忙起身拿起那份奏疏,定睛一看,顿时满目骇然。

    袁炜在旁皱起眉头:“子象,元辅要奏何事?”

    高仪目光颤颤的回身看向袁炜,而后扭头看了高拱一眼,将奏疏送到了袁炜面前。

    他这番举动,惹得赵贞吉和胡宗宪两人当即起身,走到袁炜身后。

    不多时。

    三人如同方才的高仪一样,一片惊骇。

    “元辅!”

    “当真要这般做?”

    …………

    月票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