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妄揣之罪,诛心之惩

作品:《光宗耀明

    最新网址:www.xs</p>见他久久不能言语,朱常洛淡淡激了一句:“你是不知政事利弊,还是不敢直抒胸臆了?”

    “……臣有何不敢?”侯先春脸色都胀红了,“陛下天资卓成,忧国之重,臣已知晓!阁臣避重就轻,唯盼息事宁人。如今财计虽艰难,陛下尤肯大拨内帑,阁臣何以不敢言?”

    他跪得笔笔直直,行了大礼:“陛下!天下苦战久矣!粮饷加派,税监肆虐,天灾频频,百姓流离!陛下御极,天下正自祈恩。如今无有蠲免,小民不得稍息;陛下则大封勋爵彰以勇武,岂非让百姓惶忧朝廷又要用兵不断、加派不绝?陛下监国时,善政不断。申、王二君还朝后,何以频有乱命?”

    沈一贯破口大骂:“侯先春,你其心可诛!你这是要置我于何地?置申阁老、王阁老于何地?”

    他说之前都是善政,表面上是在捧沈一贯,但实情如此吗?

    众臣亲眼所见,现在其实是皇帝在坚持要封爵、整训京营。

    侯先春强行把“凌迫皇权”一事前后的不同拿出来说事,既显得此前像是真有沈一贯凌迫皇权的举动,又显得申时行、王锡爵还朝后就压制住了沈一贯,同时做了应声虫拟出那等登极诏。

    现在倒是要这浙党党魁表态一般,到底为不为蠲免这样的事发声,是不是都不抵抗了,任由皇帝一步步往前推进。

    先掌兵权,再斩官绅!

    结果沈一贯的反应如此激烈。

    “朕提醒第二次:不可阻塞言路。”

    朱常洛瞥了一眼沈一贯:急什么?

    侯先春知道自己已经被逼着只能孤身直面天威了,此时反倒一一看了过去:“陛下尤体财计之艰,废止买办费,率行节俭。三位列身台阁,开源节流毫无一策,只能不提蠲免以应来年财计吗?陛下明鉴!天下盼君恩如久旱盼甘霖,三位阁臣拟此诏文才是其心可诛,必欲天下民心鼎沸而制陛下!”

    同时向全体内阁大臣开炮倒并不奇怪,过去经常有人这么干,因为内阁有些情况下就是背锅侠。

    但朱常洛乐得笑出了声来。

    这笑声是如此突兀,乾清门外人人都不安地看着他。

    朱常洛止住了笑声,感叹不已:“这也叫直抒胸臆?来,朕来教教你什么叫直抒胸臆。那登极诏,一字一句都是从朕手书开始润色,再一字一句由朕审定的。侯先春,你也不要把水搅浑。男子汉大丈夫,你敢不敢向朕好好剖解一番,为何不言蠲免就天下难安?”

    侯先春瞳仁一缩,直面皇帝坦荡的辞锋。

    眼见皇帝就是要压着群臣别发言,逼着侯先春说出些大逆不道的内容,申时行硬着头皮再次抗旨,哀求一般说道:“陛下!何必如此?财计之事牵连何等之广,只能徐徐改观。侯先春,伱到底还有没有忠君之心?”

    “第三回了。”朱常洛只道,“事不过三,阁老们也是仁至义尽了。”

    话中挖苦之意十分浓郁,侯先春仰视着皇帝的目光,只见里面尽是不屑。

    仿佛笃定他不敢说,又盼着他说。

    侯先春咬牙森然说道:“臣自然忠心!开源节流,臣倒有妙策!臣斗胆奏明陛下,九边诸卫,军屯荒废远甚于京营;边饷年逾三百万两,冒滥占役远甚于京营!国初卫所可自给自足,如今边饷数以百万、腹地诸卫仍需给粮,大明财计艰难,根源何处?节流也好,开源也好,戎政也好……”

    众人看着如同疯了一般的他,而听到这里的田乐很干脆地站了出来:“侯先春志大才疏,所议祸国!臣弹劾兵科都给事中不明军务,蓄意扰乱边镇军心,该当问罪!”

    而后沈一贯、申时行、王锡爵,包括更多的重臣和此前与侯先春一起先出班反驳田乐的人,都纷纷开口说道:“臣附议!”

    这下没人在意皇帝提醒不要阻塞言路了,因为都是出来奏请治他罪过的。

    没出列的人不免心情复杂:侯先春竟这样被逼入绝境。

    看到这种局面,侯先春也笑了起来,状若疯狂。

    而后突然收敛笑容,神色凌厉。

    “臣何罪之有?陛下进学本晚,不明国本之重!公卿愧列台阁,不能刚正谏言!鼠辈尽居朝堂,无不见风使舵!尤为可叹者,陛下自矜天资,误以歧途为捷径!以文制武,扼兵乱于未壮,累累血火之体悟!尊崇文教,牧百姓以生息,历历盛世之根基!”

    他直视着朱常洛,神情变得坦然了:“陛下治臣之罪,百年后或兴或亡,青史自有公论。”

    “朕问你为何不言蠲免就天下难安,你还是不敢直抒胸臆,又扯什么卫所军屯,朕看不起你。到现在,也只敢拐弯抹角地提什么以文制武、尊崇文教,小人之心一览无余。”

    朱常洛一样坦然,并且没有兴趣说服他这种自以为掌握了真理的死脑筋。

    “传旨,侯先春以士绅之要当廷妄言蠲免事涉教化根本,妄揣圣意之余志大才疏,托直激进而罔顾轻重缓急。挑拨文武之隙,更图谋挑动君臣猜忌,动摇社稷文教根基,罪在不赦。”

    侯先春这才确认,皇帝真的懂,不只是不明白这些事的影响有多大。

    他确实有让矛盾爆发得更激烈一些的想法,因为他认为皇帝看清实情后才不会这么天真。

    可皇帝既然懂,为什么还这么天真?

    而皇帝把他的罪名说成了这些,侯先春脸色渐渐苍白。

    什么叫做是他士绅之要当廷妄言蠲免事涉教化根本?是他挑动君臣猜忌动摇社稷文教根基?

    朱常洛给出了裁决:“朕宽仁,仅予革职为民,追毁出身文字,改为军籍充边为卒。武将到底怎么想的,想来你今后必有一番新体悟。但身为文臣的这些年来,朝廷一直财计艰难,侯先春极言己忠,他有无渎职贪墨、宗族有无倚势逃免赋役,着有司明察。”

    这个处置让侯先春的愤怒和恐惧都同时攀升。

    这叫宽仁?

    这无异于诛心、诛族!

    “你们竟无一人敢于忠言直谏吗?某羞与你们同朝为官!”他彻底破了防,“陛下何以如此羞辱忠臣!臣宁愿以死明志!”

    “传旨,万不可让忠臣殉国。他为臣既忠直,为卒也必定忠勇。”

    朱常洛确实是在羞辱他,但他冷冷的目光扫过一众文臣,却也无人兔死狐悲出来劝谏。

    这种情况过去是不会有的,皇帝严令众臣噤声,只逼问他一个人,终于逼得群臣必须将他作为弃子。

    最终对侯先春罪状的阐述,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群臣:皇帝知道为什么不提蠲免就会天下难安。

    但天子虽然咄咄逼人,他把话挑明了吗?侯先春敢挑明吗?

    既然没拿出来上秤,那就好说。

    那只是因为财计艰难,皇帝没办法啊。

    所以他拿出内帑,先安抚天下文臣,自己还准备借鉴度日。

    所以他要以封爵稳住军心,用将来的期待弥补眼下犒赏花费的不足。

    所以他要裁撤京营冒滥、清理占役、重新整训,即为了节约将来京营兵卒俸粮,又为了防备不言蠲免和犒赏不足带来的天下难安。

    有什么问题吗?逻辑很通畅,很合理。

    因为安排朝会仪仗上必须有的锦衣禁卫而在此的王之桢已经带着人过去押走侯先春了。

    听着声音渐小的一声声“好大喜功”、“残暴无道”、“昏庸误国”,申时行疲惫地叹了一口气。

    沈一贯的去意他能察觉到,只怕将来又是自己首当其冲,调和上下。

    新君虽然锋芒毕露,但其实还好,因为皇帝本来是准备装糊涂、缓缓图之的。

    只能说群臣之中,总有那么一些不顾大体、不懂回寰的。

    申时行记住了这个教训:对这位新君,以后万不能让他和一些拎不清的臣子直接针锋相对。

    侯先春的咒骂渐渐远去,乾清门外压抑而不安。

    不知是新君的朝会难度太高了,还是大家太久没开朝会了。

    怎么会这么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