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五章 谁敢不从,举兵镇压之!

作品:《大明:从科举开始宰执天下

    最新网址:www.xs</p>应天府,武英殿。

    一个身材略显萧瑟的老人,神色疲惫,强打着精神在批阅奏疏。

    在老人的身前,一名中年男子,同样伏案在看着奏疏,不时还将奏疏中的内容,念给高台上的老人听。

    老人不时点头,不时蹙眉,在听完朱标又念了一份后,朱元璋突然咧嘴笑了起来,道:“这夏之白倒是鬼精鬼精的,分明是三份奏疏,分了三种传输方式,却对外说是一份。”

    “只是这点小聪明,其实没用对地方。”

    朱标轻笑道:“父皇,在儿臣看来,夏之白倒未必真想这么折腾,只是想借机试着松动一下‘海运’,这三份奏疏倒是同时出发的,就目前来看,还是陆运更快,海运其次,反倒是漕运最末了。”

    “这倒是让儿臣有些意外。”

    “不过之前夏之白说,春秋时节,从北到南会便利不少,到时不妨再测试一下。”

    朱元璋点头,冷哼道:“先不提这个了。”

    “你对夏之白送来的奏疏怎么看。”

    朱元璋并不怎么愿意谈论‘海运’的事,还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夏之白禀告的消息上。

    朱标蹙眉,凝声道:“从夏之白上报的信息来看,南方抗税很严重,尤其以‘苏松’为主,而这个现象其实朝廷早已察觉,这两年苏松两府,已开始出现欠粮,正常情况,根本不该发生。”

    “只是朝廷派人下去调查,却一直没查出实际情况。”

    “或许正如夏之白所说,东南诸地,早就私下串通到了一起,联合对抗朝廷调查,阻止朝廷从东南各地征税,这些人胆子太大了,就如夏之白所说,盐政问题,只不过是南方税收的冰山一角。”

    “是南方用来试探朝廷的手段。”

    “只是盐政太过暴利,不少人太过贪婪,以至于没收住手,露出了马脚,最终为夏之白发现,并为之利用,继而才有了这次的南下改革,但背地里一定还有其他黑恶没有浮出水面,朝廷必须加以重视。”

    “并进行有力的遏制打击!”

    朱标目光清冷,眼中泛着厉色。

    作为一国储君,他见不得地方官员欺上瞒下,更见不得地方官员欺瞒上面。

    这个影响太恶劣了。

    朱元璋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已有些花白的头发轻轻飘舞着,淡漠道:“你就这么相信夏之白送来的奏疏?你就不怕他同样在骗你?你可曾想过,要是咱真的轻信了夏之白的话,对南方官员进行一番严厉的整饬,最终却发现,夏之白说的是子虚乌有,那咱又该如何收场?”

    朱标一愣。

    脸上露出一抹惊慌。

    他倒是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因为他从内心里,就不认为会出现这样的事,南方在大明的分量太重了,大明的开国功臣绝大多数都出自南方,南方的人口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远超其他地区。

    正因为此。

    南方才有底气跟朝廷博弈。

    朱标镇定下心神,沉声道:“夏之白的确有说谎的可能。”

    “他是北方人,对南方天生带有偏见,自是不乐见南方的好,但从夏之白过去的行事来看,他并不是一个无的放矢的人,也没有必要冒着这么大风险,去捏造抹黑南方集团。”

    “这对他没有半点好处。”

    朱元璋笑了笑,对朱标的回答很满意。

    他并不看重朱标的回答,而是更看重朱标的思考。

    作为大明的继承者,必须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决不能被底下官员牵着鼻子走。

    君是君,臣是臣。

    岂能颠倒?

    “夏之白又给出的什么解决之法?”朱元璋道。

    朱标拱手道:“回父皇,夏之白倒是并不怎么急着一口气解决,而是想一步步的来,先通过盐政起高调,吓唬一下南方的这些官员功勋,让他们有所忌惮,同时借机完成他最初的想法。”

    “迁移人口北上,开通海运道路。”

    “并完成盐政改制。”

    “让朝廷彻底掌控食盐产销,至少让这一大税源,被牢牢的抓在朝廷手中,最开始夏之白的想法,其实是将南方的盐厂整合,全部归为朝廷所有,只是这次他送来的奏疏,做出了一定的退让。”

    “只整合为大厂,朝廷并不收为国有。”

    朱元璋蹙眉。

    他对夏之白的这个改动并不喜。

    既然要整顿南方,那就该整顿个利索,拖拖拉拉又算得了什么?

    朱标道:“夏之白给了解释。”

    “便是张弛有度,不能将南方的这些功勋、官员逼到绝路、死路,总要给他们留有一定余地,这些人要是被逼急了,保不齐会做出什么事来,到时影响最大的反而是地方百姓。”

    “于国不利。”

    “夏之白的想法就是一步步逼迫功勋老臣跟地方官吏,让他们气急败坏,但又不到绝路,让他们始终还心存一点侥幸,就这般慢刀子割肉,一步步的削减地方势力,从而实现中央集权。”

    “至于地方势力抓在手中的财权,等日后朝廷真的动起手来,自会以真当合法的理由收回。”

    “大明遵循的是法制,自当以法制惩治!”

    朱元璋脸皮一抽。

    法制?

    他可从不用《大明律》治罪。

    他自己就是法。

    朱元璋浑浊的双眼沉思了一阵,还是点了点头,没有提出反对意见,他并不怎么喜欢这种做事风格,他更喜欢直来直去,耍这么多心思花招,还不如直接砍一刀。

    唯有见了血,才能让人怕!

    不过他也清楚,这种做事手段,也就自己能做,朱标勉强能凑合,但他朱家想真正坐稳天下,还必须得有章程可依,而夏之白的做事风格,明显更适用于后世帝王。

    “继续。”朱元璋道。

    朱标颔首,继续道:“夏之白送来的三份奏疏中,主要讲述的还是一件事。”

    “削藩。”

    “削南方的经济藩。”

    “南方的经济太重了,重到能影响到朝廷决策了。”

    “而南方的功勋集团跟官员,挟‘钱粮’自重,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逃税、抗税,而且还变着法的从朝廷手中拿钱,如今朝廷勉强还能支撑,长此以往,必定会深受其害。”

    “只是就像夏之白之前说的,南方是父皇的龙兴之地,也是文武百官的发家之地。”

    “想整饬南方并不容易,阻力很大。”

    “父皇通过打击胡惟庸,的确清理了不少文官,但朝中的武将,没有丝毫的影响,没有了胡惟庸、刘基等文臣限制,大明如今明显是武重文轻,大明的武将很多都嚣张跋扈,也都是一群骄悍之将,这些人可不比文官,会听得进好赖话,这些人听不懂,只知道凭自己喜好做事。”

    “觉得自己为大明立过功、流过血,而且北方未定,父皇还要继续用他们,就一副天不怕地不怕模样。”

    “谁都不放在眼里,谁都敢欺凌一头。”

    “朝廷想削藩,就必须要做好一件事,就是稳定军队。”

    朱元璋嗤笑一声,不屑道:“咱的军队,没有任何问题,没有咱的军令,谁都调不动兵,别说你那些弟弟,就算是冯胜、傅友德都不行。”

    “咱在刚起兵的时候,就想明白了,兵权必须牢牢抓在咱自己手里。”

    “其他任何人都信不过!”

    朱标道:“夏之白认为不够,大明虽然施行了将领跟士卒分开的办法,而且兵权都在五军都督府,但大明的开国将领,在军中还是有很高的威信的,因而大明必须彻底祛除‘将领’对军队的影响。”

    “要确立谁指挥军队。”

    “对于这方面夏之白提出了一些想法。”

    “便是彻底废弃所谓的‘军号’,统一归类为第多少军。”

    “减少领兵将领对军队的实际影响。”

    “大明立国以来,凡有战事,均命将充总兵官,调卫所军从征,但所调军士只是各卫所中的精壮,临时组合成战时编制。”

    “这种战时由朝廷临时调兵遣将,兵将分离,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情况,对于朝廷稳定地方十分不利,因而可以在现有调兵遣将的基础上,新增营兵制。”

    “而营兵制施行服役制,军号为多少军、多少军,随着将领调任,士卒退役,军队成色不变,始终忠于大明,忠于皇帝,也有力的消除了军队中高级将领对军队的影响。”

    “简而言之,推崇集体荣誉,淡化将领意识。”

    “确立大军的领导核心。”

    “夏之白要的是朝廷始终牢牢把住兵权,而非是像现在这般,朝廷只有威望,而想要真正凝成战力,还需要一定时间的调兵遣将,朝廷必须有两手准备,既要有长久的战力,也要有及时战力。”

    “唯有这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也才能做到削‘藩’!”

    朱元璋沉默。

    这个想法倒是不错。

    淡化将领的存在,主推集体意识,确立皇帝的领导地位,通过这种方法,确定大明的军队始终有一部分掌控在朝廷手中,有兵在手,大明的皇帝才真正掌有话语权,也才真正具有掀桌子的能力。

    谁敢不从,举兵镇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