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我是办大事的人

作品:《大明第一国舅

    最新网址:www.xs.fo</p>有些时候选择真的比努力更加有用,陈之栋对此深有感触。

    他出身杏林世家,自幼就在闻草药、背诵《伤寒论》等医书,继承了祖传的擅长外科的医术,也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他进入了太医院、成为了正九品的御医。

    可是去年被调到马寻跟前,陈之栋就开始一飞冲天了。太医院最大的官院使才只是正五品,陈之栋现在只是一步之遥了。

    对于马寻这个‘恩主’,陈之栋自然是感激万分,这才是真正的贵人!

    陈之栋态度谦卑,“下官拜见国舅。”

    马寻随意的摆了摆手,“用不着多礼,我看这几天训练的时候,怎么老是这几人?”

    陈之栋立刻解释说道,“皇子身份贵重,诸位公子也不能怠慢,下官这才令院中医术好的人过来。”

    马寻本来是想要反驳一下,想要给其他人一些练手的机会。

    不过想了想还是算了,朱樉等人的身份确实不一样,哪能轻易让人练手。

    更何况要不是马寻的因素,就这批培训出来的医官都没资格来为朱樉等人的军训保驾护航。

    马寻随即问道,“军中那边的事情准备的如何了?”

    “回国舅,大都督府下达了调函。”陈之栋回答说道,“我院中医官大多数都要随军出征明夏,也遵国舅之命,我院中医官并无太多分散。”

    虽然到时候会兵分两路,每路大军也都会有不同。但是这些医官也不是全都拆散了分到各卫所,总体来说还算是比较集中。

    马寻满意点头说道,“那注意瘴气这些的药备了吗?”

    陈之栋赶紧回答说道,“下官等自然不敢怠慢,生药库已经开始拨付草药。”

    不只是太医院的生药库在拨付草药,也在民间不断的采购一些物资。

    这些就算马寻不提醒,大都督府这边也会开始准备,四川等地对于不少人来说也是‘烟瘴之地’。

    马寻这才放心,看起来准备工作也确实比较充分,值得肯定。

    他可是对于这些培训的医官有很大的期待,也指望着这些人立功、表现亮眼。

    这样他才可以名正言顺的要来更多的资源,后续也可以继续发展建设学校。

    因为即使是国舅,马寻也不能一意孤行。

    朝廷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总要看到些成果吧,要不然也说不过去。

    立了功、表现出色,后面的很多事情自然也就好商讨了,马寻这个主事人的底气也就足,说话就更有分量。

    马寻心情很好,陈之栋等人准备的比较充分,就目前的情形来看也可以不错的完成任务,这些都让人持乐观的态度。

    这些对于他来说无疑是好消息,自己的事业在稳步的发展着,他的一些理念也在不断的贯彻、执行。

    没有立刻取得一些令人侧目的成就没关系,他还有时间去证明自己的观点、工作成果。

    心满意足的马寻回家了,刘姝宁还没有回来,看起来宫里也很忙。

    等到傍晚时分,刘姝宁才回来。看她满脸笑容的样子,这一天应该是比较愉快。

    刘姝宁有些雀跃,说道,“夫君,皇后殿下有意劝谏陛下诏监官职专司天,非特旨不得升调。”

    马寻好像明白了,“钦天监?”

    钦天监以前交太史监,在开国前刘伯温就是太史令。

    不过在开国后将一些职权分离,将太史院改为了司天监,今年年中又改为钦天监了。

    而现在的钦天监就是主要管天文、历数、风云、气象。

    看到刘姝宁点头,马寻也笑着说道,“这好啊,我本来也觉得这些东西最好要独立出来,和有些官衙不适合关系太紧密。”

    刘伯温就极其擅长天文、堪舆,刘姝宁对此也有不俗的造诣。

    单纯就天文来说,刘姝宁比只会找北斗七星、牛郎织女的马寻强多了。

    随即马寻也笑着鼓励,“姐本来就是巾帼英雄,你也用不着藏拙。真要是有本事就施展出来,能为姐夫、姐出些力,也是报他们照拂之恩。”

    刘姝宁也笑着说道,“我们这些女子,有几个不佩服皇后殿下的?若是能为皇后殿下分忧,那也是我的福气。”

    这话也有道理,寻常的普通村妇等可能不知道当今皇后做了些什么。

    只不过刘姝宁这些人还是知道马秀英的能力、威望,这是她们的偶像一点都不夸张。

    明初的社会风气自然不如唐宋那么开放,有些事情确实有了雏形。

    但是也远远谈不上历史上明朝中后期乃至是清朝时期的各种思想上的束缚。

    女子想要做点事情不那么容易,可是也绝非是大家闺秀的标准就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计算了一下时间,马寻继续和刘姝宁抓紧办事,传宗接代是大事,鱼水之欢自然也是重要因素。

    睡到自然醒的马寻烦躁的起床,听到旺财的瞎叫唤就觉得头疼。

    马寻有些‘宅’,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在家里窝着。

    可是旺财也不知道是不是精力过于旺盛,总是喜欢出去溜达。

    溜达着的马寻来到了皇宫,出现在中书省的门口,这让不少人非常侧目。

    办完事的常遇春看到马寻就意外,大声喊道,“小弟,你走错地方了吧?”

    在千步廊的东侧是中书省、六部,左边是大都督府。

    这是文左武右,也叫‘六卿居左,经纬以文;五府处西,镇静以武’。

    马寻都觉得无语,他来到文官的地盘就这么令人意外?

    汤和也跑出来凑热闹,扯着嗓子在喊,“小弟,走错了!我们在这边,你要不再往后走,太医院你都不知道在哪了?”

    其他跑出来看热闹的武勋也都在笑,太医院、翰林院在千步廊的东后侧。

    也就是现在不流行一些国际通用手势,要不然马寻肯定会给这些看热闹不怕事大的勋贵一个态度。

    不过仔细想一想,马寻也哑然失笑,无数人梦寐以求的中书省,他是有资格去,但是基本不去。

    随即马寻冲着常遇春喊道,“常大哥、邓大哥,你们身上也都是有中书省的官职,也该过来了!”

    大都督府已经在进一步的调整了,此前兵权还比较集中于中书省,但是现在大都督府独立出去了。

    以前是打天下需要军政合一,可是现在中书省是中书省,大都督府就是武将的高级衙门了,专职兵权了。

    邓愈就笑着喊道,“我们才不过去和人斗心眼!小弟,你可是右都督,得过来自家衙门看看!”

    李文忠也放的开,跟着喊道,“舅舅,外甥这个小辈虽然是左都督,可是镇不住叔伯们。您在中书省办完事,记得过来帮我梳理一下大都督府!”

    一众武勋都在哄笑,马寻只是去一趟中书省,几乎出现了被围观、被看戏的景象。

    这些勋贵也有意思,说他们豪爽也行,说他们不拘小节、狂妄无礼也都可以。

    文官们谨小慎微,可是这些勋贵有些时候就没有那么多的顾忌。

    胡惟庸、汪广洋匆匆赶到中书省门口,左丞也好、右丞也罢,只要不是左丞相、右丞相,那都只是‘代为管理’中书省,不是真正的主官。

    “下官见过国舅。”

    “不知国舅今日坐衙,下官等有失远迎。”

    马寻就客气说道,“我只是奉旨过来看看,你们自去忙你们的事情。”

    刚刚管理中书省没多久的胡惟庸自然不会真的离开,他靠李善长的提携才迅速崛起,哪里敢得罪马寻呢。

    而汪广洋现在更是胆小,他此前被杨宪斗倒了一次。现在虽然复官了,可是职权已失、元气大伤,被胡惟庸压制的抬不起头。

    马寻忽然来到中书省,肯定是皇帝、皇后的旨意,要不然就是太子的意思。

    这一点大家基本上都有共识,要不然马寻这个国舅甚至连大都督府都不愿意去,更别说中书省了。

    马寻自然的坐在主官的位置,说道,“报与陛下的奏章、近期的一些大事,先取过来让我看看。”

    随即马寻对胡惟庸说道,“你留下,我要是有不解之处自然会问你。其他人退下,不要耽误了公务。”

    这算不算颐指气使很难说,可是也没人觉得有问题。

    在场的这些人,马寻官职最高,也有皇帝准许的监管中书省的职权,他做的事情就是分内之事。

    马寻安静的在看着一些奏章,在看着近期中书省主导的一系列比较重大的政事。

    偶尔也稍微问一下,不过基本上也就是问问,不会轻易的做出评价。

    马寻越是这样的态度,就越让胡惟庸有些疑惑。他不知道马寻是真的不懂,还是在装糊涂。

    再仔细想一想李善长的告诫,胡惟庸就更加小心翼翼的在应对了。

    眼前这位国舅爷是极其擅长隐忍的,也极其擅长藏拙,这人主意正、心机深,最重要的是一旦动手几乎是不给人留后路。

    让他给抓住了把柄,很难有好的下场。

    看了看胡惟庸,马寻似乎理解了朱元璋他们的想法。

    不指望马寻在中书省真的做出来多少事情,他只要露面,就是对胡惟庸等人的一种威慑和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