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又开始党争了?
作品:《大明第一国舅》 最新网址:www.xs.fo</p>洪武三年过去了,洪武四年到来。
马寻觉得一切都正常,无非就是大朝仪,以及按照惯例的正月出兵。
当年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徐寿辉部将明玉珍不服,随后自称陇蜀王、称帝。
如今继位五年的明夏皇帝明升才只是个十五岁的半大小子,而且大臣都很粗暴,不肯居于他人之下,现在的明夏忙着内斗。
朱元璋此前也多次书信招谕,只不过明夏态度暧昧。
既然蒙古的威胁暂时解除,朱元璋就在大年初三宣布汤和为征西将军,周德兴为左副将军、廖永忠为右副将率京卫荆襄舟师由瞿塘趋重庆。
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顾时为左副将军及何文辉等率河南陕西步骑由秦陇趋成都。
分别出师,由南北向四川进发。
同时朱元璋也下令徐达、常遇春分别前往北平和太原,这两人明面上的任务是练兵。
可是谁都知道这都是在为打完了四川之后,朝廷就要考虑彻底歼灭盘踞着和林的元帝、王保保了,大明的战争不会停下来。
马寻用不着打仗,可是农历二月中旬就是会试,他也得努力了。
这一次的科举非常有意思,因为高丽那边还有‘留学生’也要下场科举。只是他们的水平不高,到时候会照顾一下给与名额。
虽然提前进行了摸底考试,知道这些学生的能力一般,不过该有的准备还是要有。
“舅舅!”常茂看到马寻非常开心,“外甥给你拜晚年了!”
这么说没问题,因为马寻是过了元宵节才从宫里出来。
“那也没压岁钱。”马寻记仇,说道,“你怎么在你爹娘面前搬弄是非的?我什么时候说过要替你做主选妻?”
常茂立刻憨厚的抓了抓脸,“我记岔了?我分明记得舅舅说过想要我在读书人家选个温婉的良配。”
随即常茂朝着刘姝宁跪下,“舅母,外甥给您拜年了!”
刘姝宁立刻笑着说道,“早给你们几个备好了压岁钱,你先来领。”
常茂喜笑颜开,舅舅现在是越来越难糊弄,可是想要讨好舅母简直易如反掌。
回府后的马寻还是和以前一样,家事不用管。以前有徐蛾帮忙打理,现在有了刘姝宁,家里的事情更加不需要操心了。
常升来了,邓愈、徐辉祖几个很快也跑了过来,不只是跟着练兵的那几个,淮西人家的很多都跑了过来。
不只是因为马寻的身份,也是因为这些淮西人家走的比较近,逢年过节的孩子们还是要互相拜会一下。
马寻这也是在宫里住到了元宵之后,但是不管怎么说礼节不能少,就像马寻和刘姝宁也准备了一堆压岁钱,总是要发出去才行。
“这拜个年,我的俸禄都没了。”马寻就吐槽说道,“我迟早给讨回来,算起来我们还是占便宜。孩子从出生就能要钱,这几个我前些年都不用给压岁钱。”
对于马寻的‘精打细算’,刘姝宁也笑了起来,“这倒也是,就是不能送的太重,要不然也不好看。”
朱元璋也初步定下来了文武百官的岁禄,正一品九百石,从一品七百五十石,到了正九品六十石,从九品五十石。
目前来说管着一家老小吃喝肯定没问题,可是指望拿着大明的俸禄发家致富,那就不现实了。
现在大致是南方每石米五钱到一两白银,而北方则是七钱到一两白银。猪肉和鱼虾的价格相对稳定,一斤大约是十文。
以现在的计量单位,一石一百二十斤,一斤十六两,一两十钱,一钱十分,一分十厘。
宝钞,现在宝钞可没有影,朱元璋暂时还未发行宝钞。
马寻和刘姝宁还在宅家,日子也非常的安稳。
何大来了,说道,“国舅爷,外头有个文官求见。说了不见,他就说他是国子学祭酒。”
马寻愣了片刻,“国子学祭酒不是魏观吗?你应该认识的啊?”
何大挠头说道,“那人说魏观去年就迁为苏州知府了,他是继任。”
马寻想了想说道,“那就叫过来吧,魏观不是国子学祭酒了,这事情我怎么不知道?”
刘姝宁强忍着才没笑出声,马寻这个‘掌国子学事’简直是在开玩笑,名义上该管理国子学,可是已经不只是甩手掌柜那么简单了。
国子学祭酒换人了都不知道,这还真的是失职。
到了正堂,马寻见到了一个中年人。
王祎也知道马寻不认识他,直接说道,“下官国子学代祭酒,拜见徐国公。”
‘代’,在大明的官场比较正常,类似的是‘试’,有些官员想要转正就得努努力。
马寻好奇问道,“魏观呢?我记得他先前还是做了些事情,升官了?”
王祎有些奇怪的看了眼马寻,一五一十的回答说道,“月前魏知府迁任苏州知府,已经赴任了,下官继任祭酒。”
马寻就为魏观开心了,“这么说来他是升官了,从从四品的祭酒升任正四品的知府,这是好事。他有才学,现在又能治理地方,以后大有可为啊!”
王祎脸色更加古怪了,因为马寻说的话乍一听有道理,可是怎么看都违和。
首先是年龄对不上,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如此老气横秋的评价四五十岁的中老年,而且魏观这可不算是‘升官’。
看似是升了一级,可是从清贵的祭酒成了地方官,这就不属于很多人眼里的高升。
王祎随即说道,“原苏州知府陈宁为官苛刻,人称‘陈烙铁’,士绅、百姓多有怨言。”
马寻就点头问道,“这个陈宁为官这么苛刻?陈烙铁,这是个酷吏?”
王祎就意有所指的说道,“这人本就是镇江小吏,早先就投效陛下。曾任兵部尚书、参知政事、中书右丞,去年贬官为苏州知府,如今蒙中书左丞举荐,复为御史中丞。”
这么听起来是个‘老人’了,是最早追随朱元璋的文官之一了,只不过这也是起起伏伏的。
忽然间马寻觉得不对劲,胡惟庸、陈宁。
这可不就是胡惟庸的党羽吗?
看起来胡惟庸这个看似‘本分’的中书左丞,现在也开始越发加快自己掌控大权的脚步了。
从先前是李善长的马前卒,变成现在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在拉拢着一些人、培养自己的党羽。
果然是执掌了中书省,权力的欲望就会迅速的膨胀,就好像这一切都是天经地义一般。
马寻看向王祎问道,“你这一次过来是什么事情?”
王祎其实不想来找马寻,因为魏观被贬官,明面上的说法是苏州知府的空缺,以及魏观在国子学祭酒的位置上做的不太好。
可是作为浙东人,王祎非常清楚魏观被贬,那是因为得罪了马寻。
王祎是义乌人,他曾经跟着元代‘儒林四杰’之一的黄溍求学,而黄溍的得意弟子就有宋濂。
王祎就回答说道,“徐国公,朝廷过些时候就要举行抡才大典,贡院已经收拾出来了。”
贡院就在夫子庙,从六朝起便是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素有“六朝金粉”之誉。
考场收拾出来了,意思就是让马寻这个主考官去接收考场。
马寻随即关心问道,“陛下下达旨意命我为主考官了吗?”
王祎一下子也愣住了,因为现在大家都知道大明第一次会试,皇帝选定了马寻为主考官。可是现在还没有明确的旨意下达,似乎大家都忘了。
这也不怪朱元璋或者王祎,因为一切看似都是天经地义了,大家也都觉得这件事情是定下来的。
王祎随即立刻回答说道,“下官明日就上奏章,请陛下定下主考官人选。”
马寻立刻露出笑容,“这才对嘛,等陛下下了旨意,我才好办事。那就这样,你早点上奏章,万万不能耽误了抡才大典。”
人不要脸天下无敌,马寻现在就有这趋势。
他这个主考官对于会试的事情都没有太上心,现在反倒是责怪王祎等人没有提醒。
王祎也只能感慨官大一级压死人,同时也感慨这位国舅名不虚传,果然就是油滑、狡黠的性子,根本让人抓不到任何把柄。
恨不得天下人都知道的事情,他偏偏装糊涂,不留下任何可让人攻讦的把柄。
等到王祎离开,马寻忍不住开始在想一些事情了。
按照现在的情形来看,胡惟庸案短时间内肯定还不会爆发,这个胡惟庸还是有一定的作用。
只是再琢磨一下,去年杨宪被诛之后,大体上觉得文官那边非常的安分,没有什么小动作。
可是今年就不一样了,徐达、常遇春、汤和等一批勋贵先后离开京城,这些文官就开始不安分了。
这么一想的话,今年说不定还会发生很多的事情呢。
算了,先不去想那么多的事情,开年之后马寻手头上的工作可不算少。
继续练兵不说,还要带着朱樉等人回凤阳,还要主持科举,以及朱标大婚这件大事。
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必须要办好的事情,这也都集中在上半年。
这也就意味着马寻根本没有什么闲下来的时候,他只是不上朝而已,从来都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
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勾栏听曲,这只能幻想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