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大喜
作品:《大明第一国舅》 最新网址:www.xs.fo</p>刘姝宁疑似有了身孕,自然是一大堆人开心。
可是现在最紧张的就是几个留着山羊胡的太医了,因为不只是皇帝、皇后在盯着他们,国舅也在注视着。
三个太医轮流诊脉之后,一个老头立刻跪下,“恭喜殿下,国公夫人有喜了。”
看看,太医也是聪明人,孩子虽然是徐国公的,但是当家的还是皇后。
马秀英大喜,立刻豪气说道,“赏,府中上下都赏赐一番。”
说完马秀英就要抹泪,“小弟,咱们这就去给爹娘报喜。”
在皇宫就有徐王祀,这就是专门为马秀英祭奠父母而建的。
与之对应的是奉先殿,那是朱元璋祭祀祖宗的,不过奉先殿规模更大,这也没人说理,能为马太公在皇宫建祀,这就是对马秀英、对马太公的重视。
要不然看看历史,有几个皇帝会在皇宫为岳父建祀的?
马寻连忙拦着马秀英说道,“一会肯定去,我明天就动身回宿州。”
马秀英立刻点头,“应该如此,这么大的事情肯定要告诉爹娘一声,我马家有后了!”
以后马家就不只是马寻这么一根独苗了,马秀英也觉得她对得起列祖列宗,找回了弟弟不说,现在马家也开枝散叶了。
随即马秀英说道,“姝宁,一会儿跟着我回宫。”
马寻急了,“姐,她就留在家里,我能照顾的好。”
按照马秀英的做法来,刘姝宁进宫后要等到生完孩子才能出来。
再让马秀英发挥一下的话,孩子出生了,得满月、满周岁,说不定就跟李景隆一样,什么时候出宫都说不定呢!
朱元璋也连忙说道,“妹子,这事情你还是听小弟的。他是郎中,你不放心就派人过来照料。”
朱标也连忙劝道,“娘,舅舅和舅母都成家了,眼看着就给我添表弟了。让舅母去宫中待产,别人怎么说舅舅!”
马秀英显然是欢喜过头了,当初马寻不愿意住在宫里,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觉得宫里不自在。
现在要是将刘姝宁也接去宫里,是有一些不合适。更何况马寻是‘神医’暂且不提,安排一些嬷嬷来照料,那也是手到擒来的。
“一会儿给你泰山写信报喜。”马秀英拉着刘姝宁的手,怎么看这个弟妹怎么喜欢,“还是诚意伯厉害,给我教出来这么好个弟妹。”
以前马秀英就比较喜欢刘姝宁,那是因为性格,是因为这是弟妹。
而现在刘姝宁有了身孕,地位一下子又要提升一大截,这是‘亲弟妹’了,是马家的功臣。
要是再争口气,生个大胖小子,那显然就是马家第四号人物了。
马秀英、马寻,再加上以后的马家小子,刘姝宁也只能排在第四位。
刘姝宁虽然开心不已,不过还是有些分寸,“姐,这也都是赖爹娘护佑,方才能让我有福为家中延续血脉。”
听到刘姝宁这么说,马秀英更加开心了,这弟媳识大体,位置也摆的正,一切都是以马家为主。
“重八。”马秀英就看着朱元璋说道,“我侄儿出生,你得封骑都尉。”
这个骑都尉就是从四品的勋阶,最高的勋阶就是左右柱国。
朱元璋立刻笑着说道,“那是自然!等侄儿满十岁,到时候就封世子!先给个骑都尉都算少了,给个上轻车都尉合适!”
“从四品就够了。”马秀英看着刘姝宁的肚子,非常期待,“我侄儿有个四品官身,到时候入宫求见都容易。”
这是真的欢喜坏了,这孩子还没出生呢,就想着能入宫去看姑母的事情了。再说了,孩子就算入宫,马寻不带着,刘姝宁也该陪着。
马寻这时候就没有再说什么,骑都尉只是勋阶,比起文武散官还要‘有名无实’,不算是正经官职。
朱标就笑着说道,“还是舅舅厉害,说了今年一准添个子嗣。我得想想,我的笔墨纸砚还在,得送给弟弟。”
“早了、早了。”马寻也是喜笑颜开的,说道,“姐、姐夫,以后不能惯着孩子。”
朱元璋就立刻说道,“是儿子就取名马祖佑,小名就叫驴儿。”
朱标立刻掏出一张纸,说道,“爹早就给舅舅嫡长一脉取好了字辈,以后都是取一字,舅舅再选一字。”
按朱家的习惯了,字辈再加上五行相生的原理取名。
不过在马寻这里放宽了要求,只是选字辈,没有要求五行相生了,毕竟马寻也没有按五行来取名。
“祖义归宿德,贤昭养孝友,溯根行慈恩,万朝自奔驰”
马寻抬头看了一眼朱元璋,自家姐夫弄出来这字辈一点都不奇怪。
选字也不一定是多么讲究,但是大多都是有着对后辈的期盼。
估计朱标那一支的‘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都已经拟出来了。
看看是对马寻的期盼,其实也都是在强调马寻的身份、强调马秀英的恩德,让马家人、让以后的朱家皇帝学会感恩。
至于马祖佑、驴儿,其实也就是强调对孩子的期盼,这孩子对于马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就像朱元璋,他的儿子清一色的木字旁。
朱标给朱元璋添个嫡长孙,朱元璋立刻就可以忘记字辈、五行相生,弄出来个‘朱雄英’。
没办法,总有个别孩子是最特殊的,有些所谓的规矩也可以打破,更何况这是朱元璋自己定的规矩呢。
马秀英显然没有任何意见,这件事情她显然也知道。有了侄儿,对于她来说更重要。
虽说现在是男孩还是女孩还不知道,可是只要有了动静,那就行了。
马寻的身体没问题啊,总归是可以生出儿子的。
马寻有后,这是不折不扣的大喜事。
马秀英在仔细的叮嘱着马寻和刘姝宁,生怕这小两口有什么疏忽。
至于马寻是个郎中,看似对于育儿之类的也有心得,但是心得归心得,会不会自己照料是另一回事。
郎中,也可能就是‘纸上谈兵’,教别人育儿的理论头头是道,自己带孩子就是手忙脚乱,这都正常。
“一会儿我安排几个人过来,都是老手了。”马秀英心情很好,还是舍不得放开刘姝宁的手,“现在就安心养胎,其他的别管。”
马寻也说道,“正好我最近也有不少事情要做,也没空照顾姝宁。这事情是得让姐来帮忙,要不然也不行。”
刘姝宁就连忙说道,“姐,我没那么娇气。当初姐怀有身孕的时候还要守着和州,还要为姐夫分忧,我现在只需安心在府中即可。”
刘姝宁这也是有了身孕就有底气,她以前偶尔称呼马秀英为‘姐’,对朱元璋的称呼一直都是‘陛下’。
现在不一样了,有些场合可以称‘姐夫’了,也没人觉得不对,而是觉得她终于成了自家人。
马秀英说道,“那不一样,爹娘现在都不在了,你娘家也没人来照顾你,这怎么行!我那会儿也是没法子,再说了,你姐夫家的大嫂一直在忙前忙后,还能真的不管我?”
朱元璋就在旁边点头,他当年打下滁州之后,姐夫带着保儿,大嫂带着文正和侄女们去投奔了。
马秀英怀有身孕的时候,可都是大嫂一直在忙前忙后。
所以朱文正虽然不在了,但是朱元璋一直都感恩他的兄嫂。封朱守谦为靖江王,待遇如同亲王,这也都是朱元璋认为天经地义的,是报答兄嫂恩情。
更年期的马秀英又控制不住情绪,“重八,回头老二几个回老家,让铁柱也跟着回去。”
朱元璋立刻点头说道,“是这个道理,是这个道理。”
在凤阳修建的明皇陵里葬着的可不只是朱元璋的父母,还有他兄嫂、侄儿的遗骨。
朱元璋随即看向马寻,说道,“弟妹的二哥现在是在军中吧?”
看到马寻点头,朱元璋笑着说道,“也是个有志气的,这一次从征四川。举贤不避亲,他本就是得青田先生衣钵,可以重用。”
马秀英和朱标都忍不住看向朱元璋,马寻也都感觉到意外了。
以前朱元璋对刘伯温的称呼,私下里多数就是一个没注意‘刘老匹夫’脱口而出,现在居然称为‘青田先生’了。
看来马寻有后,高兴的不只是马秀英。
马寻就抢先说道,“姐夫,还是等战事结束再说吧。我那舅哥要是能立军功,我自然帮忙讨要官爵。现在就封,早了点。”
马秀英也劝着说道,“给了小弟官爵就行,以后看着关照点姝宁娘家,哪能这么封官加爵的。”
朱元璋也只能偃旗息鼓,他的妻子、舅子还是和以前一样。
即使是这样的开心时刻,也不想得到更多。
这让朱元璋有些时候都心生无奈,他是真心想要照顾马秀英的娘家、想要多照顾马寻。
可是这姐弟两个始终都是觉得得到的已经足够多了,不愿要更多的好处。
这不是假客气,是真的不想要。
朱元璋看向朱标,朱标就轻笑着微微摇头,他也没办法啊。
别人富贵了,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都恨不得扑过来要好处。可是现在好了,我实实在在的亲戚,你敢给好处,他们就敢急。
姐夫是这样,小舅子也是这样,我朱重八想要照顾自家亲戚,就这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