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造势
作品:《大明第一国舅》 最新网址:www.xs.fo</p>食不言寝不语,那是讲究的人家才会有的事情。
刘姝宁早就习惯了吃饭的时候也聊一聊家常,不只是在自家如此,在皇家的时候也会跟着参与一些话题。
睡觉的时候自然也不可能老老实实,小两口门一关,说不定就是躺在床上八卦着一些事情呢。
可以说自从嫁给马寻之后,刘姝宁也算是‘学坏了’,以前家里教的一些规矩在这里不适用。
刘伯温就觉得很欣慰,在马寻没回来之前也稍微问了一些事情,再看看女儿的神情等,越发觉得女儿是嫁对了。
“爹,明天您要是进宫的话,我陪着过去。”刘姝宁主动开口说道,“夫君也劝我适量走动,我在陛下那里还是有些颜面。”
刘伯温好奇起来了,“你在陛下那里能有什么颜面?”
刘姝宁得意说道,“好歹也是弟媳,陛下爱屋及乌会给些颜面。”
马寻也笑着开口说道,“岳丈,就听姝宁的。她陪着您进宫就是合适,她也可以去和我姐说说话。”
刘姝宁肯定是见不到朱元璋,以朱元璋的封建古板,他是从来都不会单独与刘姝宁同处一室,更不会主动找刘姝宁说话。
至于刘伯温进宫之后,主要还是因为大臣入京要去觐见。
皇帝见不见是皇帝的事情,大臣要是不去参拜那就不对了。
刘伯温看向马寻,关心问道,“那些事情暂且不提,亲家是不是说过你出生那会儿是台州那边出的事?”
算算时间,马寻出生的前后是方国珍在台州起兵,这是比朱元璋资历还要早的反元义军之一。
当初的刘伯温还是元朝的官,希望元朝政府要及时镇压方国珍。
“可是找到了?”刘姝宁有些激动,连忙问道,“家婆就是台州那边的人士,打听到了人家?”
刘伯温有些无奈的说道,“倒是听到了一些,只是不作数。他现在是国舅,好些人现在也是在冒充亲眷,还有些人说是他昔日朋友。”
马寻顿时笑了起来,“我朋友?真要是朋友的话,早就来京城找我了。岳丈放心就好,自称我朋友的一概打出去,不会有一个错的。”
一时间刘伯温和刘姝宁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仔细一想心里也不是滋味。
马寻被帝后找回来两年了,可是很多事情一直都没停下来。
冒充他朋友的不少,说对他有恩的也会有,据说太子还曾下令收拾了曾经欺负过马寻的人。
马寻在浙江出生、流浪到福建,这一路不少官府也是派人在查。查马寻的昔日过往,以及最为重要的找到马寻亲娘的遗骸。
可是马寻这个当事人都没有什么印象,更别提其他人了。
而朱元璋和马秀英对此非常在意,倒不是怀疑马寻的身份。单纯的就是希望马寻不要有遗憾,这也是对马太公的尽孝。
刘伯温告老之后也不只是编书,回到了浙江自然也可以找一找线索,只可惜到现在也没有多少信息。
这也怪不了其他人,只知道马寻的娘亲林氏是逃难的流民,模糊的信息是她应该是台州那一带的人。
只能怪乱世,民不聊生、流离失所,逃难的人只想活着,哪还能有其他的想法。
对于一些事情,马寻看似更加没有心结,主要就是因为觉得那些事情确实超出了能力范围。
即使他现在是位高权重的徐国公,即使是皇帝皇后都在努力的帮助他,那也不一定就能做到。
有些事情肯定是要去努力的争取,如果能够达成自然是最好不过了。
可是如果还是没办法完成,那也没必要去强求,多一些顺其自然也不见得就是什么坏事情。
作为主考官的马寻没办法赖床了,他早早的就起床了,只不过刘伯温和刘姝宁显然是起来的更早一些。
刘姝宁开玩笑说道,“夫君起的这么早,这是有些少见了。”
马寻反驳说道,“有正事的时候我可是从未赖床,我这段时间肯定不能偷懒了。等到办完了会试,不到中午我就不起来。”
刘伯温笑着问道,“我现在在京城也没个住处,真要是住在女婿这里,再有亲朋故旧来拜访,会不会打扰你?”
马寻直接说道,“岳丈放心就是,您的那些朋友爱来就来,我无非就是奉杯茶。为了得个好名声我还能陪着说说话,只要不提及政事就好。”
刘姝宁有些嗔怪的说道,“夫君,哪能这么说。”
刘伯温倒是觉得很开心,“既然你这么说了,那有些亲朋故旧要来拜访,我就来者不拒了。只是你忙着会试,怕是难以来和我们说说话。”
“这不难,下午来就行了。”马寻就笑着开口,“我给其他兵丁、官员关在贡院,偏偏就是我自己傍晚就直接回家。”
这样的做法好似是有些不对,但是这也正常,马寻这个主考官没必要事事都是寻求和其他人一样,有些特权也正常。
对于刘伯温的一些朋友过来,马寻还真的不怎么在意,也确实没什么好在意的。
说到底那些人是刘伯温的朋友,和他马寻没有什么关系。
无非就是为了刘伯温、刘姝宁的面子,也为了体现自己的教养,稍微过来陪着说几句话罢了。
其他的实际上用不着多想,谈及到政事的时候,马寻可以直接选择脚底抹油,这个时候就没人能勉强他了。
而且以刘伯温的谨慎性格也不会让马寻为难,这都已经告老还乡了,自然就更加不愿意提及一些政事方面的事情了,要不然当初也不会开开心心的告老。
马寻继续去监考了,而刘伯温、刘姝宁父女两个则是入宫,各有各的一些事情要忙。
刚刚监考没多久,一个侍卫匆匆跑来,“国舅爷,太子殿下来了。”
马寻立刻起身,带着几名官员匆匆来到贡院门口。
“参见太子殿下。”
“参见太子殿下。”
朱标笑着抬手说道,“诸卿免礼,朝廷抡才大典,本宫过来瞧一瞧我大明学子才学如何。”
对此不少人是觉得比较振奋,尤其是礼部的一些官员更是如此。
这位太子就是一些人眼里标准的储君模版,而且自幼就跟着宋濂等大儒学习经义,再加上平时都是一副和蔼、温润的样子,天然的让读书人觉得亲近。
尤其是相比那位越来越霸道、强势的皇帝,很多读书人更加希望的是这位太子能够为他们说话、争取利益。
至于这位太子到底是什么样,很多人还真的不知道,只能说朱标的人设太好了,再加上朱元璋等人也没少为他背锅。
让其他人离开后,朱标问道,“舅舅,今科学子如何?”
“我不会做文章,这事情你也知道。”马寻就小声回答,“只是先前听几名副考官言语,怕是觉得这届学子才学一般。”
朱标有些失望,不过还是笑着开口,“这也是在意料之中,此前舅舅摸底考试的时候就知道端倪了。”
马寻小声问道,“那这一科准备少取一点士?”
大明第一次会试到底取多少人中榜,现在还没有定论,这也符合大明的一些习惯。
宋朝时一次会试两三百人中榜是常态,但是大明很有可能一榜只招录十几、二十人,一两百也是有可能。
朱标就说道,“至少要一百二十人才行,这些人才学虽然不够,但是好歹也算人杰。”
这么说也没问题,能够到会试的都是举人,在这个世道已经算得上人才了。
他们只是缺少惊才绝艳的能力而已,比起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都要优秀太多了。
既然朝廷现在缺官,先招这批人入仕再说。当不了宰辅、栋梁,去治理地方也行。
朱标随即开口说道,“今科之后,舅舅要在国子学多教导学子治民的法子。朝廷准备兴修水利,到时候让国子学的学子们去指导。”
很多人都以为国子学的人只会四书五经,可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
国子学的不少人还是有本事的,历史上的朱元璋经常将国子学的这些学子派出去,分赴各地州府指导、组织百姓兴修水利。
包括朱元璋因为整顿吏治杀了很多官员的时候,也就是在国子学直接任用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
马寻心里有数了,说道,“那是好事情,这些人历练一下也好,以后当官了也能造福百姓。”
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也是朱元璋的一个特点。
现在大明朝的一些达官显贵真的别说什么出身了,不是只有进士、举人才能进中书省。
包括一些富户,甚至连吏都谈不上的人,只要有才学、能力,就可以得到官身,甚至可以成为朝廷重臣。
朱标取过一份试卷看着,眉头越来越皱。
随即看着垂手而站的学子说道,“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
马寻看了一眼这个脱口而出经义的储君,心里只能佩服。
而那学子更是激动、惭愧,“学生才疏学浅,审题有误,还请殿下责罚。”
看看,这就是大明的储君,看了看学子的试卷就针对性的指出问题了。
至于声音大了点、看似是提醒了这个考生,那也没什么关系。
等到这一场考试结束,马寻就要派人满大街的宣扬太子才学卓著,就算是这些举人都远远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