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铺路

作品:《山河盛明

    第19章铺路

    明宣宗的病重是百官和后宫都不想见到的。

    但事已至此,也只能接受了。

    不同于百官的哀痛,后宫里的气氛反而热闹了起来。

    妃子们三五成群的游走于宫墙间、御花园,一些往日偏宅的妃子也纷纷出宫,参与聚会。

    她们从早上一直聚到夜晚仍不知疲倦,她们在花间起舞,她们在水池边轻唱,她们在笑,却面无表情。

    她们时常并坐着望向宫外,可除了宫城上的一片天空,她们什么也瞧不见。

    她们是这皇宫里的囚徒,她们知道自己的来路,却更明白自己的归途。

    “阿姐,我不想死……”去年刚入宫的陶美人终于忍不住对着先入宫的陶贵人哭道。

    她不明白,为什么她连皇帝的面都没见过,如今却要为他而死。

    陶贵人看着亭亭玉立的妹妹,麻木的脸上也生出了一丝不忍,却还是要平静的说:“这是我们的命,没的选。”

    “自入了这宫,便再无活路了,这宫中妃子除开皇后,谁都不能活。”

    陶贵人知道她们的下场,最终只能与其他的宫女们一起成为“朝天女”,了残此生。

    没有例外,没有希望。

    陶美人哭了,她也才不过十六岁,惶然间面对死亡,除了哭,又能做什么呢?

    “莫哭,阿姐会陪你的。”陪你一起死,路上也算有个伴了。

    只愿来生,做猪做狗也莫入帝王家了。

    姐妹俩互相依偎着走了,走向她们预见的未来。

    ………………………生与死……………………

    宣德十年正月初一

    是夜,华灯初上,皇宫内一片喜气,热闹非凡,宫外前来参宴的大臣车马落绎不绝。

    谨身殿(清改保和殿)

    按礼,今日乃是皇帝亲自出席举办年宴的日子。

    众大臣携家眷已入席等候。

    但他们并没有见到陛下亲临,而是等到了明宣宗让亲侍张德传口谕,由太子主持年宴。

    众臣看着苏黎稳坐上座,连年节的喜悦都退散了。

    这可是本应由皇帝主持的一年一度的大宴,而今皇上却交由太子,这不就代表着,明宣宗已经病危了吗?

    霎时,想通的官员们面色大变,却还是只能乖乖离席向苏黎请安。

    “太子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苏黎微抬手,稳声道:“平身,今日父皇身体不适,才特命孤主持年宴,大家不必拘谨,皆入席吧。”

    众臣就坐,宴会便开始了。

    舞姬们鱼贯而入,在乐师的伴奏下翩翩起舞,一时大殿内歌舞升平。

    但却没人嬉笑言欢,大家都明白,这大明,要变天了。

    众臣的目光再不流连于歌舞,而是频频侧头注视苏黎,开始了新一番的考量,小算盘打的啪啪响。

    若陛下殡天,太子继位,这主少国疑,陛下定会安排摄政,那这中间的操作……

    大臣们的小心思苏黎都不知道,此时的苏黎正沉默地喝着牛乳(年纪太小不能喝酒),想着父皇今日奄奄一息的样子,和昨日满怀期望的嘱托,苏黎第一次红了眼眶,但她不能哭,她是君,不能将软弱示于人。

    这是明宣宗打小就教给苏黎的道理。

    在丝竹笙箫中,年宴缓缓落幕,但一场新的大戏,却即将在大明上演。

    宴罢,苏黎屏退众人,独自缓步在宫内的白玉道上,一步步丈量着这座雄伟的建筑,大明的心脏。

    这次她没有走向后宫,而是从谨身殿开始穿过华盖殿,在奉天殿前的雕栏玉柱上向远处眺望,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有别于她所熟悉的故宫。

    墙体不是现代时鲜艳的大红色,而是淡粉色,奉天殿整殿占满了白玉台基,两侧更接有回廊,而不是清朝的防火墙,宫内遍布着白玉石道,而非清朝的青石板。

    午门与天安门连接的廊庑也是琉璃黄瓦,而非青瓦,午门前还立有六尊大象雕像。

    这一切的认知让苏黎产生了一瞬迷芒,这里和现代很像,却又不像,而她又为什么会到这里,还即将成为这里的统治者,她真的能做好吗?

    苏黎有些迷茫和忐忑。

    ………………

    乾清宫

    自病重后,明宣宗便秘密下令锦衣和东厂彻查百官。

    此时,明宣宗看着锦衣卫与东厂呈上的奏表,京城官员已有四成查实,还有一成查出了把柄,地方官也有五成查实,还有两成查出了把柄。

    “哼,真是我大明的肱骨啊,竟然如此不顾王法!”明宣宗气愤的把奏折摔在地上,“咳咳咳……”气的一阵咳嗽后,看着掌心的血迹怔怔的闭了闭眼,果然啊,还是舍不得,如今天下初定,正是发展的时候,西北战事刚有了结果,可蒙古呢?他若死了镇儿虽然聪明有能力,但也总归年幼,为了大明,他这一去,恐怕是要多带几个人下去了,直至今日,明宣宗才方知太祖晚年滥杀的一番苦心,那是不甘与期许还有无可奈何。

    想了许久,明宣宗才把眼睛看向一旁侍立的锦衣卫指挥使和东厂总督。

    “凡名册上有查实的,皆斩!至于其他的,只要把把柄整理出来就行了,待太子继位交给他,他要怎么做便怎么做,你们明白吗?”明宣宗阴沉道。

    “是,臣领命!”指挥使与总督忙跪拜道。

    “退下吧。”

    “是!”

    明宣宗看着他们的背影消失后,才又转向那份折子,想到里面的内容气的握紧拳头,自他上位后,延行先帝仁政,待臣宽和,自问已是仁至义尽了,结果呢?

    既如此,便怪不得他心狠了。

    明宣宗冷眼瞧着窗外,脸庞在灯火下若影若现,让人遍体生寒。

    自那夜明宣宗夜召锦衣卫指挥使进宫后,无人知道他们谈了什么,只知道从那天起,京城的天就变了。

    首先是六部大地震,尤其是兵部和户部的官员,不少都被查出贪污与弄权,被锦衣卫上报后,明宣宗大怒,下令彻查六部官员,并严查地方官员的治理情况。

    明宣宗一改往日的贤君和睦之象,性情大变手段狠辣,一时牵连多名京官下狱。

    京城一时间风声鹤唳,百姓隔三差五便能看见锦衣卫与东厂派人抄家,吓得百姓除开必要,基本家家都不出门了。

    官员们更是害怕,平常清廉的还好问心无愧,一些手头不干净的官员就惨了,一开始还能勉强镇定,直到明宣宗下令把罪证确凿的几个官员在朝会时拉到奉天殿外剥皮填草点天灯后,好几个当场吓晕,回去之后直接报病。

    京城的清洗轰轰烈烈,地方的官员也没捞着好,在东厂与锦衣卫的联合侦探下,许多“清官”被剥了皮,许多“贤官”被斩了头,在明宣宗的大力支持下,大明的水变的格外清澈。

    一时间,种种手段连苏黎都觉得不寒而栗。

    为此她也曾找到明宣宗面前求情,但却都被驳回,看着虚弱的明宣宗,苏黎也不好再说什么。

    同时,明宣宗还下旨扩充京营士兵至五十万,由皇帝执掌。责令东厂与锦衣卫合并,为厂卫,也由皇帝执掌。

    此令一出,当真是让百官摸不着头脑,不过因为明宣宗积威甚重,倒也没人反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