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登基

作品:《山河盛明

    第21章登基

    按礼制,皇帝驾崩是要服孝三年的,但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新君可以日代月,服二十七天。

    时至服孝七天,百官上奏请太子登基。

    苏黎以服孝为由拒之。

    百官再奏,又拒之。

    至三天满,百官上奏,苏黎准之。(不是女主做作,是规矩就要三请三推,是规矩做作)

    一声令下,礼部为了登基大典跑断腿。

    一个月筹备,至三月中旬,举办登基大典。

    择宣德十年三月十六日丑时即位。

    一、先期,司设监等衙门于华盖殿设御座,于奉天殿设宝座,钦天监设定时鼓。

    二、遣官以是日早祗告天地、宗庙、社稷。

    三、前一日夕奠后,以即位告几筵,行四拜礼,读祝,再行四拜礼。

    四、是日早,苏黎服衮冕于奉天殿丹陛上拜天,行五拜三叩头礼,次诣奉先殿,次诣张皇太后前,次诣凡筵前,次诣母后前,俱行五拜三叩头礼。毕,出御华盖殿。

    五、前期,尚宝司设宝案于奉天殿,鸿胪寺设表案于丹陛上,教坊司设中和韶乐、悬而不作,鸿胪寺设诏案,锦衣卫设云盖、云盘于奉天殿内东,别设云盘于承天门上,设云舆于午门外,设宣读案于承天门上、西南向。

    六、是日早,鸣钟鼓,锦衣卫设卤簿大驾,文武官员各具朝服,入候丹墀内。上既御华盖殿,鸿胪寺官传旨百官免贺,遂引执事官就次行礼。赞请升殿,上由中门出御奉天殿宝座,锦衣卫鸣鞭,鸿胪寺赞百官行五拜三叩头礼。讫,百官出至承天门外北面俟鸿胪寺请颁诏,翰林院官捧诏授礼部官,由殿左门出,锦衣卫于午门前候捧诏置云盖中,导至承天门开读,行礼如仪。

    (摘自明武宗登基实录)

    一番流程下来,再分别册立了张皇太后升太皇太后,孙皇后升皇太后,苏黎正式成为了大明的新皇!

    属于苏黎的时代来临。

    ……………………分界线………………

    乾清宫

    高高的书案后,是略显青稚的苏黎,自登基后,她便搬入了这里,以此为基引领下一个时代。

    看着手中的各种资料再结合前世的记忆,苏黎对明朝的现状也有了些了解。

    首先是优势:多元化的社会构成,朝廷接受新事物度高,工商业潜力巨大。

    这毋庸置疑,毕竟哪怕明末各种天灾人祸,但科技树和经济可没有倒退。

    其次便是劣势:不重视商业,荒废兵训,文臣势大,太监摄政危险性高。

    当然,这些劣势明初还不是很明显,得一直到明中才彻底显露,没办法,谁让原身这么败家,直接让皇帝的兵权、威望都折进去了。

    政治走向:洪武风气最正,后辈贪腐横行。

    这个还是可以操作的,毕竟老朱太抠了,定的那点工资养鱼都不够,官员们能不想方设法整点儿灰色收入?

    毕竟任谁也不能接受阶级跨越之后还穷的干干净净,仆人要有吧?小妾要有吧?房子要有吧?

    人的欲望是没有尽头的,所以苏黎决定从教育入手。

    提升福利还是可以考虑的,但从此像大宋一样以举国之力送文人上头乱踩什么的,还是不要想了。

    最终,苏黎在军事、商业、教育、吏治上画了红圈。

    这四项便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了,苏黎思索许久,逐渐对大明朝有了一些改变的想法。

    “还是先强兵吧,有了拳头,改革什么还不是一句话的事。”苏黎拍手定道。

    翌日,早朝。

    苏黎一身明黄龙袍稳坐其上,沉声道:“英国公何在?”

    臣列中英国公张辅立马出列回道:“臣在!”

    “朕欲继续之前的兵策,希望能在今年全国落实,此事朕便全权交给英国公了。”苏黎提声道。

    英国公立马接令:“臣必不负陛下所托!”

    “蹇卿何在?”

    “臣在。”

    “朕欲建立大明研究院,着召令天下能工巧匠赴京考核,优者选入研究院,研究院内设院长一人位二品,副院二人位三品,能者若干位六品,有特殊贡献者授院士衔位一品。蹇卿可找工部商谈了。”苏黎接着说:

    “建址就设东郊那块地了,尽快办妥。”(明朝没丞相了,官只到二品,一品都是虚衔,拿来赏的)

    蹇义拱手道:“臣领旨。”

    苏黎看了看大殿,还有很多没做的,还有女学,但不能急,她现在还毫无根基,只是受益于明宣宗罢了。

    得等,起码得有一场大胜仗来奠基!才能放开手脚。

    压下了激动的心情,苏黎“先择此二件急事办理,望诸卿尽快落实。”

    “诸卿可还有禀?”

    礼部尚书李文出列道:“陛下,臣有本奏。”

    苏黎看向他,问道:“李卿有何事?”

    李文恭敬道:“回陛下,先帝陵址已定,地宫也已初步成形,按祖制,该确定后宫殉葬人选了。”

    闻言,苏黎的笑容没了,一双眼直直的看向他,手紧紧抓着龙头把手,沉默半晌,才道:“朕以为,殉葬一事有违人伦天理,此事不可为,李文,你觉得呢?”

    “臣以为不妥,殉葬一例乃太祖钦定的祖制,太宗、仁宗也亦无不从,怎可于先帝上有失?此举,莫不是要让天下人置疑陛下的孝心吗?”李文头铁反驳道。

    去你妈的孝心!

    谁家的孝心要用命去体现?

    简直不可理喻!

    苏黎也怒了,喝道:“李文!朕不是在跟你商量,也不会去在意天下人怎么议论,朕只知道殉葬自汉朝起就已经被废除了!没道理千年之后的今天,我大明还要去遵守一条千年无用的陋习!”

    这已经是无差别攻击了,毕竟殉葬是陋习,那恢复殉葬的老朱算啥?

    脑子抽了?!

    李文上前一步道:“陛下,此乃太祖…………”

    “别拿太祖压朕!怎么?刀不落在自己身上便不会疼么?那好,朕满足你,你不是觉得朕愧对先帝吗?”

    “那就由你替朕去向先帝服侍吧。”

    话落,苏黎不想再和李文这个傻子扯皮,直接起身离开了,要不是因为她是皇帝不可失仪,苏黎真想一脚把李文踢出去。

    苏黎走的潇洒,李文却懵逼了,这这这,这算什么事儿啊!

    他是满嘴仁义道德,可不代表他也这么要求自己啊!

    其他的大臣们看着李文的脸青了红,红了青,只觉得讽刺。

    一个礼部尚书罢了,竟还想反制陛下?

    靠你手下的装修队和接待处吗?

    不自量力!

    摇摇头,大臣们便各自离去了。

    ……

    明朝初期的政府还是十分给力的,政令通行的很快,三月底发布,至五月便全国落实。

    随着新政的落实,各地兵演和卫所重置办的是如火如荼,各地织纺更是连夜赶制军服,自仁宣以来便一蹶不振的军队重新焕发出光彩。

    与新兵策落实的轻松不同,召集工匠入京考核碰了钉子。

    原因?年纪大了、不想去、谁知道是不是真的。

    没办法,古代工匠地位低,馅饼太大他们只怕砸死自己。

    这又给官又给钱的,肯定是骗人的。

    对于研究院的建设苏黎是很上心的,眼见各地的兵优都陆续入军了,可工匠毛都没有,当即便召问了蹇义。

    蹇义据实回报,苏黎一听,直接下旨,凡入京考核录入者匠籍皆废,改为良籍。

    顿时,全国工匠沸腾,也不管真假了,全部托家带口往京城赶,满头白发的老头也拼着老命上京,只为给后代拼出路。

    没办法,古代匠籍也算在贱籍内,是不能参加科考的,且还是一代为匠籍便代代为匠籍,除非后代有奇遇。

    “爹,我们要去哪呀?”王丫丫娇声问道。

    王明义揉揉丫丫的头,道:“去京城,去搏一把,然后让你们过上好日子!”

    李氏见此,弯身抱起丫丫,对王明义道:“我相信夫君。”

    看着李氏温柔鼓励的目光和身上破旧的衣裳,还有瘦弱的丫丫,王明义坚声道:“会成功的!”

    至六月中旬,第一届工匠考核开始,苏黎也亲自跟进了每一场,共五万人开十二场,共录一千人入院。

    包含了铁、木、瓷等多样化工匠入院。

    后世世界最着名的帝国研究院便由此而生。

    当然,这都是后话。

    票票,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