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先说结论吧

作品:《从高考开始的激情岁月

    最新网址:www.xs</p>包括宋叙言、王定佐、钱学森、孙家栋、杨嘉墀、王希季等人在内的所有人,全都安静凝神倾听,会议室内就只有陈国华一个人的声音。

    他提出了很多非常现实的技术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因为,如果真的需要提前登月的话,那么这些问题就不得不考虑。

    或许宋序言和王定佐等领导不是很懂诸如通讯延迟等技术问题会对登月有什么影响,但陈国华的语气和表情已经非常说明问题了。

    不解决这些问题就直接登月,等同于没买票就上车,很容易就出问题的。

    也就是说,不买票也不是不可以,但就是有比较大的概率会出现问题罢了。

    “除了技术问题,还有就是我们的航天员,他们又是否准备好了呢?”

    顿了顿,陈国华继续说道:

    “如此之多的现实因素需要我们一一解决,可是莫斯科那边会给我们时间吗?”

    “与其因为要争第二,让我们全体航天工作人员都疲于奔命,还不如按部就班呢,最起码这样稳妥,并且能够真的做到.”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一旦争了第二,不管成与不成,咱们的计划都需要重新修改,连带着很多问题也会逐一出现,最关键的两点,那就是技术沉淀和资金积累,我们根本没有做好这些方面的准备.”

    话说到这里,陈国华的倾向已经十分明显了。

    激进的留学派不由面露失望之色,只因为陈国华的意见实在太重要了,很容易就左右了大家的想法。

    这不,陈国华都还没说完呢,不少留学派就已经倒向另一边了。

    只不过,陈国华明显还没说完,他喝了一口水之后,又继续陈述关于不争第二的得失。

    “我先说结论吧,我其实是不赞同争第二,我比较倾向于按照目前的计划”

    听到他这句话,会议室内的众人都脸色一变,尽管没有听到陈国华的理由,但只是这个结论,就已经让大家心思浮动了起来。

    保守派当然是非常高兴的,但激进派却不那么喜欢了。

    “为什么我会同意不争呢?”

    “虽说我也赞同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这个原则,但其实我们并不是不争,只不过是不跟人计较一时之长短得失,因为我们的底蕴还十分浅薄,还需要继续沉淀”

    “就像我刚才说的那句话,就算拿到了第二,那又能怎么样呢?”

    “现在是一九九零年年底,我们接下来会面临很多问题,特别是国际社会上的大势,我必须得参与进去,也意味着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参与在科研层面”

    “钱院长,先听我说完再来反驳我也不迟”

    陈国华伸手冲钱学森笑了笑,接着说道:

    “振华研究所也好,环月轨道空间站也罢,亦或者是嫦娥小镇等等,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些项目、单位的科研经费,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我在负责”

    “也许大家都听说了一些,我的赚钱能力很强,我是财神爷,我们现在的财富储备其实已经十分充足了.”

    这个传言,还真不是说笑的。

    就说黄金储备好了,过去那么多年,陈国华从国外发起了那么多次的金融海啸,即便每次海啸会持续一两个月,甚至是大半年。

    但每次最少都是两千亿美金打底啊。

    并且在南部非洲地区,兰德中央金矿这样的世界级超级大金矿,艾尔斯登资本就占据了百分之十七,另外还有安东尼控股和巴卡莱法丽投资两家白手套企业分别占股百分之十二和百分之十。

    总共就占据了百分之三十九。

    如此之高的份额,还是通过长期的争夺,这才慢慢弄到这么多的。

    整个南部非洲地区,从前些年开始,一直乱到现在,那是很的乱糟糟啊。

    现在的兰德中央金矿总共有三大势力,除了内地之外,就是以华尔街为首的鹰酱资本派系,以及大不列颠、意呆利和东京这三个地方的资本为首的‘伪本土派’。

    有这些大资本在,南部非洲就不可能安定下来,也无法安定下来。

    现如今,兰德中央金矿每年还能产出大约五百多吨黄金,这个产量虽然不如从前,但依然还是世界第一。

    内地有这么多黄金产出,黄金储量当然是逐年增多啊。

    外界不知道具体有多少黄金储备,但陈国华很清楚,光是央行就有超过五千吨的储备。

    之所以那么多,还是因为三个字:穷怕了!

    是的,就是穷怕了,否则的话,不至于这样。

    这一点就有点类似遍布全国的那些粮食储备一样,那都是安全保障。

    就目前储备起来的粮食,在没有任何粮食收成的情况下,也足够全国吃两年了。

    就是这么的无敌!

    除此之外,就是工业制造业层面也早早实现了全部自给自足的那种,也就是所有的产品,都能够自己研制制造出来。

    拿最前沿的芯片制造、高端量子芯片制造等来说,内地这边都能够找到所有的零部件的加工厂。

    比如光刻机这玩意儿,即便是最先进的极紫外光刻机,它的所有零部件,内地自己都能够生产出来,并不需要依靠国外进口。

    黄金、粮食、工业制造等方面的储备,其实已经十分充足了。

    但对于内地来说,猥琐发育才是最正经的事儿。

    因为内地本身的底蕴真的还是太浅薄了,工业基础是已经有了,可工程师数量、质量等等,还是不够。

    其次就是内地毕竟是一个十亿人口大国,任何事情乘以十亿的时候,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了。

    举个栗子,西南地区这边,依然还有几亿人生活在贫困水平线以下,还有好几千万人口至今还没有通电。

    对的,一九九零年的今天,还没有完全实现户户通电。

    大西南、西北等贫困地区,还是太落后了。

    一九七八年才刚刚开始改开,在此之前,国家的重心又是在高端科研层面上,所以东西发展的差距才会如此之大。

    底蕴不足,还不是什么值得重视的理由,而是冒险去争那个第二,说实话,真的不划算。

    这笔账,陈国华很认真计算过了,所以他才会否决了。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而不仅仅只是眼前的虚名.”

    “登月还仅仅只是第一步,登月之后的月球基地才是我们的重点,月球应该是有很多我们所需要的矿产,值得我们花大价钱去开发.”

    “还有就是我们的可控核聚变,大型粒子对撞机等,这些高端实验的最佳场所,其实就是月球!”

    听到陈国华说这些,钱学森等人,全都沉默了。

    大型粒子对撞机这东西是在高能同步加速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装置,其主要作用是积累并且加速相继有前级加速器猪肉的两束粒子流,到一定束流强度及一定能力时使其在相向运动状态下进行对撞,以产生足够高的相对作用反应率,便于测量。

    简单来说,粒子对撞机的目的是检验人们的实验仪器和探索微观粒子的宏观效应,认识量子粒子的新规律,新粒子,认识新物理等前沿的量子物理、粒子物理科学。

    同时,粒子对撞也是一种天然粒子‘机制’,探索‘超对称’超额维度的存在,开发新材料。

    可控核聚变装置就更不用说了,它被称为‘人造太阳’,目标就是实现安全、持续、平稳的能量输出,并且成为最理想的终极能源形式之一。

    而在可控核聚变装置的研发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那就是能够抗住一亿摄氏度以上高温的超级材料。

    这种材料或许能够通过大型粒子对撞机等实验来发现。

    欧洲那边在一九六零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讨论如何建立世界上第一台质子对撞机,然后在一九六五年的时候,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理事会终于批准了交叉存储的建设申请。

    经过这么些年的发展,欧洲那边的前沿物理确实处在世界前列。

    可那毕竟是欧洲的,内地这边一直处在被打压的境地。

    如果内地想要发展前沿物理,就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低声下气地跟人家欧洲那边合作,要么就是自己建造。

    很明显,这两条路都必须要走,因为大家都已经习惯了两手准备,这样更加充分。

    其实,如果较真来说,内地在量子物理层面的理论研究,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并且已经研发出了量子计算机、量子纠缠传输器等前沿科技,已经把世界给甩在了身后。

    但现如今的瓶颈也十分明显,那就是很难再有突破性进展,都是磨洋工了。

    比如杨振宁、李政道等人,他们年龄也大了,精力不如从前。

    因此在前沿理论物理层面,内地已经陷入停滞状态了。

    如果陈国华不出手的话,那么这一切就很难很难了。

    可是陈国华终究只是一个人,他又不是一个团队,他需要振华研究所,乃至是全国上下的很多科研机构一起配合,让他们也能够理解并且协助他完成那些超级黑科技的研制工作。

    否则的话,仅凭他自己,那确实不可能。

    就比如人造太阳,他的小儿子陈安就负责了可控核聚变项目当中的一部分核心技术研发工作,也可以说他负责的这个项目就是早期的项目,陈国华并没有启动这个项目。

    然而现如今,伴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国华必然会启动这个项目。

    这也可以说是过去这些年,陈国华之所以偏向于搞钱,而不是搞科研的原因之一。

    只因为可控核聚变项目对技术的要求远超以往任何一项科研项目,它比南天门空间站和环月轨道空间站这两大项目的技术要求,都要高很多。

    除此之外,那就是它对资金的消耗,也是同样是前所未有的恐怖。

    就这样的一个吞金巨兽,陈国华就算开挂,那也是必须拿出十二万分的努力和精力来对待这件事。

    因为它的每一个细分小项目都无比重要,可能它的小项目的技术难度都超越了研发一台极紫外光刻机。

    当然了,现如今的内地也不是十几二十年前的内地了,所以如果现在从头开始研制极紫外光刻机,也不需要像以前那样,花费八年时间才完成。

    整个极紫外光刻机项目是从一九六五年一月份开始立项的,每年最少烧掉一亿人民币的科研经费。

    直到一九七二年,极紫外光刻机才被研制出来,前前后后总共就是花费了七年多,将近八年时间才鼓捣出来。

    现在的话,大概两三年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了。

    那么换句话说,如果陈国华现在要启动可控核聚变项目,仅仅一个细分的小项目,很有可能就需要两三年时间才能够完成研发工作。

    可是整个可控核聚变项目,光是能够承受住一亿摄氏度的材料,可能这辈子都找不到。

    陈国华知道可替代物,只不过还得再想办法,如果内地的科研机构实力足够的话,应该能够在五年时间内完成这个材料的研发工作。

    “并且现在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明年和后年是国际大势突变.我们必须专注在这上面,因为我们必须要赚到足够多的资金,才能够更好地应付未来的危机”

    “类似这样的赚钱机会,真不多,如果我要是错过了的话,倒是没什么关系,可我们不能够错过呀,可控核聚变项目不能够错过这样的机会”

    九十年代初期,确实是有很多的赚钱机会,这样的机会要是错过了,简直就是后悔一辈子的事儿。

    “因此,总而言之,争这个第二名对我们来说,弊大于利。”

    “相反,如果是我们不争这个第二名,继续保持现在的优势,那么我们未来拿下第三名也没有多大差别.”

    宋序言等人听着陈国华的话,有人皱眉,有人沉思,有人点头,更有人只是沉默不语,没有任何表示。(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