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寅时入朝,卯时朝会,年复一年(求追读,求月票,求推荐票!)

作品:《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最新网址:www.xs</p>“都是一个娘生的亲兄弟,为什么就你最聪明?”

    随后,朱标将朱棡的锦衣卫制度消化,便又是转头看向朱棡道。

    “你是当局之谜,若是给你一段时间,你其实也能想明白。”

    朱棡撇了一眼朱标,便是摇头道。

    “我就当你是在夸我吧。”

    朱标也不在意的摆了摆手笑道。

    “锦衣卫还有所欠缺,我回去再想想,过几日再给你上一封奏章。”

    两兄弟说话间,朱棡又是看向朱标开口道:“所以先别告诉老头,等过几日,咱俩一起去见老头。”

    “嗯。”

    对此,朱标也是点了点头。

    “至于锦衣卫面世,朝臣那边,你就全部推在我的身上吧。”

    “因为老爷子是皇帝,不适合率先提起锦衣卫。”

    “至于你,国之储君,未来的皇帝,提起设立锦衣卫也不合适。”

    “所以还是我来吧,反正你从小替我背了不少的黑锅,而这次既然是我完善的锦衣卫,就让我来背锅吧。”

    眼见朱标点头,朱棡又是看向朱标笑道。

    “老三,你不用自污,没人不信你。”

    朱标倒是皱起眉头,摇头道:“至于锦衣卫的设立,孤已经有了主意,还不用自家弟弟为孤背锅。”

    率先提起锦衣卫,这就等于得罪了所有的朝臣,等于走上了与朝臣的对立面。

    所以朱标哪怕是心中有些感动,但还是拒绝了朱棡的提议。

    “你有什么主意?”

    朱棡挑起眉头道。

    “孤当得起这个太子,孤就不怕得罪朝臣,而若有不服者,杀。”

    朱标的眼中顿时闪过一抹狠辣道。

    朱标还是那个朱标,依旧仁厚,但那藏在骨子的狠辣果决,可是一点都不输老朱。

    只是在历史上,相较于老朱与朱棣的光芒太盛,才使得人们忘记了懿文太子的手段!

    毕竟朱标可是一手办了洪武三大案,而即便是最后的蓝玉案,还与朱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这样的太子,能是一个仁弱太子?

    恰恰相反,朱标绝对是个狠茬子!

    “那便随你吧。”

    面对浑身散发威势的朱标,朱棡只是轻轻点了点头道。

    “而你还是想想怎么面对明天的狂风暴雨吧。”

    对此,朱标却是拍了拍朱棡的肩膀道:“按照爹的德行,今晚娘应该就知道东宫发生的事,你必然逃不过一顿责罚。”

    “呵呵,我逃不过,你以为你跑得掉?”

    朱棡看向朱标冷冷一笑道:“咱们兄弟俩,再加上老二,有一个算一个,都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你这个家伙非得拉着我一起受罚。”

    对此,朱标只是没好气的看了一眼朱棡。

    “咱们是兄弟嘛,你还是大哥,那当然要为小弟着想着想。”

    朱棡浑不在意,手臂依旧搭在朱标的肩膀上笑道。

    “但以后别再提造反这件事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始终是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事。”

    朱标的眼中又是闪过一抹无奈,便是看向朱棡叮嘱道。

    “造反大业已经胎死腹中,还提它作甚,逼着老头子请我吃裤带炒肉?”

    朱棡这次并没有反驳朱标,只是轻轻点头后,又有些感慨道:“但说实话,我还真没信心跟老头子一战。”

    “那你还整日叫嚣要造反?”

    朱标也是笑了笑道。

    从始至终,他们兄弟心中都明白,造反是不可能造反的,也不可能造反成功。

    毕竟且不说父子和睦,兄友弟恭,便是朱元璋的战绩,那可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从南打到北的大一统皇帝。

    开局一个碗,速通中原群雄,结局一根.....咳咳,一座大明。

    这完全就是地狱级别的开局难度,但却硬生生被老朱完成了速通,以绝对之势击败陈友谅,剿灭张士诚,为大明奠定天下大势。

    而且大明得国之正,在朱棡看来,莫过于朱元璋,莫过于明。

    毕竟这个开局,哪怕是始皇帝来了,也不见得能比得过朱元璋,虽然朱棡也非常敬佩始皇帝嬴政。

    那仅凭这份能耐,历史风云浩荡,朱元璋也足以挺进皇帝的前三之列。

    “逗逗老爷子罢了,而要是真想造反,我还能去太原就藩?”

    “你还真别不信,以我的能耐,纵然不如老爷子,三年时间也足以让我立足于大明之外,并且开辟一方王朝,只是不愿意罢了。”

    朱棡看向眼前漆黑的皇城,方才摆了摆手笑道。

    “谁不信你,我还能不信你?”

    朱标仍是笑道:“你可是孤的弟弟,对于你的本事,孤自然明白,但你始终是放不下爹娘。”

    “不说了,再聊会就该上朝了,你确定不歇会?”

    闻言,朱棡仅是摇了摇头,方才看向朱标道。

    “已经是这个时辰了,还歇什么?等上完早朝再说吧。”

    朱标也是摇头道。

    “老头是挺勤政,寅时上朝,差不多卯时钟响,宫门开启,百官依序入朝,准备朝会。”

    说话间,朱棡的眼中又是不屑的撇了撇嘴。

    “怎么感觉你话里有话?”

    但朱标看向朱棡脸上的表情,似乎有一抹嘲讽,便是忍不住皱眉道:“难不成,老爷子勤政也有错?”

    “一日复一日的早朝,就是勤政?”

    “那还是那句话,大明开国都已经九年了,老头这早朝也开了九年了。”

    “那我们不说别的地方,就是应天府,仍有饿死百姓之事发生,那老头的勤政究竟算什么?”

    “所以在我看来,老头所谓的勤政,就是不知道把握大局方向,只知道抓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

    朱棡仍是看向朱标撇嘴道。

    这难道不是实话?

    老朱绝对算得上古往今来最为勤政的皇帝,但这般的勤政根本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为百姓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温饱,是安居乐业的生活。

    所以这般看来,老朱所谓的勤政,难道不就是只知道抓细枝末节?

    至于大局方向?

    说实话,朱元璋制定的休养生息、重农抑商、打击贪腐等国策,这些也的确有用,可惜并未能真正落实。

    毕竟古人受制于局限思维,无法清晰的看清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