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将战真定

作品:《虎贲郎

    最新网址:www.xs.fo</p>真定县城,张燕刚结束一场内部会议。

    各军头目散去后,张燕一个人坐在地图前怔怔望着。

    军中内外已有流言滋生,说是袁氏与赵氏停战,他们被赵氏所卖。

    所以各军头目急切要求退兵,哪怕丢失一些战利品,外围势力也是可以接受的。

    当年常山之战,已经打的黑山军各部有了心理阴影。

    现在也是一样,率先抵达真定的人已多多少少抢到了一些东西。

    如果能打顺风仗,这些人不介意留在前线与袁军对峙。

    可若是赵基与袁绍和谈,那留在真定就危险了。

    等袁绍主力围上来,那想要全身而退可就难了。

    毕竟……已经多多少少抢到了一些东西,可以算是不虚此行。

    这与张燕的规划存在很大差距,张燕也清楚,是无法一口气歼灭袁氏的,怎么也要重创或拖住袁氏主力,给公孙瓒制造机会。

    相对来说,公孙瓒更注重的是地区服从,不在乎那些土地归谁。

    而袁绍这里考虑的就要多了,驱逐韩馥,诛杀冀州冠姓、郡望、豪强,基本上重创了冀州的帝室派。

    剪灭那么多豪族,袁绍获取了军资、人力,追随、支持他的豪族获取了更多的生产资料。

    所以袁绍、占据冀州统治地位的豪强们普遍获益,是不可能放任黑山军返回家乡的。

    哪怕现在人均土地明显富足,可几代人繁衍之后,再多的土地也不够用。

    宁肯自己的子孙争夺土地打生打死,也不能让他们团结起来与外人争杀。

    内斗再狠,最终的胜利者依旧是自家后人;若是容留外人,稍有不慎,就有宗族覆灭的风险。

    这种关系百年、千年的长远大事上,冀州人表现出了极端的团结。

    黑山军中目光长远的头目自然也不愿为了生存苟且于当下,否则子孙世世代代困居深山之中,以后几乎不可能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连读书、出仕的机会都没有,生产力不足,饿肚子是常态,娶不上媳妇灭种也是大概率的事情。

    甚至顽强生存,河北大姓缺健奴时会来山里捕奴,把你抓走了,那就生不如死;郡县缺兵,也会来山里哄骗、强抓。

    总之,只有败者才会困居山野之中,被动等待消亡。

    可惜的是,人群之中拥有远谋的永远都是少数。

    张燕很是无奈,当真定这里的黑山军开始撤离,那外围扫荡的黑山军也将争先恐后后撤。

    那么各种中立、缴纳过粮食的豪强也将闻风而动,配合袁军追击、掩杀黑山军各部。

    就像当年常山一战一样,只是稍稍失利,就全军大溃,被袁军、豪强联军衔尾追杀。

    “大渠帅,赵侯使者来了。”

    听到声音,张燕猛地起身,快步出门就见赵范也疾步而来。

    赵范也听说了黑山军发生的事情,真不敢耽误,见到张燕立刻将手书取出:“将军,赵侍中回书在此。”

    张燕迫不及待接过阅读,皱着眉头:“天子要返回雒都?”

    “是,兖豫之间陈王、吕蒙侯联军征讨贼臣曹操,天子将要率王师与河内张将军前往助战。”

    赵范快速说:“天子已赐下旌节、车驾于赵侍中,赵侍中不日将奉旌节、车驾率军北上,来此助战。”

    张燕依旧皱着眉头,不是他们多么喜爱天子。

    而是天子抵达常山的话,能立刻让中立的豪强一波波反戈、起兵讨伐袁绍,袁绍将要失去外围支持的力量,袁军也将不稳。

    正是因为天子亲征,才让黑山军各部争先恐后下山参战。

    同时天子能宰割天下,击败袁氏后,赦免黑山军各部的罪行,他们自然能返乡夺取自己的祖地,还能反向兼并!

    张燕看着赵基的手书,上面赵基承诺将率三千劲骑北上助战……张燕也不清楚这三千劲骑有多劲,只觉得前景有些悲观。

    也逐渐收敛表情,起码赵基出兵助战的消息,能稳定黑山军各部的士气,不至于总崩。

    “现在形势危急,天使也能察觉。某这就手书一份,还请立刻上呈赵侍中,请速发援军。”

    张燕展臂邀请,赵范跟随张燕入屋舍,张燕捉笔向赵基写信。

    不能一战击溃袁氏,那带着这次劫掠的战利品安全撤离,来年再战就是。

    再说了,临近冬季时,就到了公孙瓒发威的时候了。

    到那个时候,山里各部肯定有乏粮、绝粮快要饿死的人,到时候组织一支敢死之军出山助战、求食,总能削弱袁氏。

    赵范不敢耽误,立刻将这份信交给使骑,快速发往上党。

    他则来到真定城郊的军营,来这里寻找赵云。

    起兵讨袁的常山、中山豪强、豪杰中,豪强自成一股,组成联军,首领受封都尉之职。

    而赵云算不得豪强,与其他性质类似的武装也组成联军,被赵基拜为常山国中尉。

    郡国中尉,如似郡尉;侯国中尉,如似县尉。

    因此赵云所督,正在训练的这支军队的番号就是常山国兵。

    不同于常山都尉、中山都尉这些豪强联军,这些豪强根本没有迁徙家眷去太原的心思。

    哪怕形势不利,他们转身投降袁绍,大概率也能保存家业、家眷,不过要缴纳人质,正式编入袁军体系。

    所以这两支都尉兵有退路,不肯迁徙家眷,受制于赵基。

    赵云这里是小地主、普通民户、小寒门为主,他们根本没有与袁绍谈判的资格、余地。

    针对赵云这种小寒门反抗势力,此前冀州也不缺这样反抗袁绍的武装,这种武装被袁绍一概称之为贼,连谈判的兴趣都没有,以打压、消灭、消化为主。

    没有退路的情况下,常山国兵的家眷早已开始迁徙,为了保护迁徙队伍,赵云这里反复精简,最终只留下骑士二百,步卒九百,总共不到一千二百人。

    人员精简也有好处,留下的都是壮士,各种杂乱的器械汇总后再择优分配,使得赵云这支千人国兵格外精锐。

    自黄巾之乱以来,这一代的青年、壮年都在战争中度过,几乎不需要搞什么新兵训练。

    完整军队建制,就能拉上战场使用。

    赵基对赵云很是慷慨,起手就是正经的朝廷所授两千石郡国中尉。

    此前跟随公孙瓒时,公孙瓒就没怎么把赵云当过人,只当是冀州众多投机者中的一员。

    后来公孙瓒将赵云借给刘备,协助刘备统御骑士,刘备也不过是残缺平原国相。

    还是那种十分残缺的平原国相,平原国被袁谭、田楷分别占据,刘备陪属于田楷,能治理的就一个县罢了,对其他各县缺乏控制力。

    后来田楷败亡,刘备势力稍稍壮大,也只是分置左右别部,以关羽、张飞各为别部司马。

    就刘备那个穷酸样,被袁绍截断与幽州的联系后,又能养几个骑兵?

    所以赵云这位主骑,实际已经没有像样的骑兵队供他节制,主要负责的反而是刘备的宿卫。

    再后来赵云返乡治丧,刘备带着两千人去救援孔融,将孔融从黄巾军手里救了出来。

    紧接着曹操屠徐州,陶谦遣使求援。

    孔融无兵助战,刘备只能带着新降的千余黄巾军,与两千旧部,对外号称三千,就急冲冲救援徐州去了。

    刘备不喜欢挖坟,也不会抄掠大姓豪强,没有横财的情况下,刘备本部兵力发展的很慢。

    相对来说,赵云并不抗拒赵基的任命,起码这是朝廷的认可的两千石职务。

    起码赵基也没有什么恶行,打仗更是沉稳异常,很符合赵云的心思。

    作为一个优秀的斗将,赵云更喜欢稳扎稳打。

    赵范入营,赵云闻讯也快步来迎,隔着十几步赵云就拱手:“天使。”

    “子龙不必多礼,赵侍中军令来矣。”

    赵范取出帛书上前递出,神情喜悦:“赵侍中已发五百精骑北上,将隶属于子龙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