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急不可耐

作品:《虎贲郎

    最新网址:www.xs.fo</p>宛口,叶县。

    曹洪撤离后,当张绣大军抵近时,叶县城门大开,本县乡老率子弟擒捕曹氏所委县令、县尉于路前。

    张绣从容接管叶县,自此南阳与雒都最后的交通节点被打通。

    南阳大姓积攒的本钱,终于可以向雒都转输。

    弘农王已死,现在对南阳人而言怀念旧日荣光毫无意义,而是要思考该怎么一步步恢复。

    这第一步,肯定要废除赵氏乱政,以三公或大将军录尚书事的旧制。

    可赵氏矫诏乱命,让藩王成为大将军,这是两汉未有之事。

    因此,雒都如果想要拿到南阳的钱粮,必须拿出该有的诚意来。

    这份诚意不足的话,别说后续运往雒都的钱粮,就连张绣这里从属的大姓族兵、钱粮供给也会断绝。

    就今年这种旱情,张绣断补给后……他只有十天左右的行动力,十天内找不到可靠金主,就得饿死。

    叶县外,滍水边上,张绣心烦意乱,牵马到河边洗马,借此排解烦闷。

    张绣征辟的南阳郡功曹、南乡名士、大姓出身的娄圭驱车来到河边,下车走向张绣。

    张绣也上岸拱手:“子伯先生。”

    “府君,平阳赵侯檄文至此,号召各郡英杰会师酸枣,盟誓同讨曹贼。”

    娄圭稍稍欠身,将檄文双手递上。

    因赵岐的原因,张绣这里不会有人称呼赵基为赵元嗣。

    赵岐的几位兄长里,就有一位擅长草书的敦煌郡守赵袭赵元嗣;因得罪宦官唐衡,这支赵氏宗族俱灭,唯有赵岐带着从子赵戬逃亡北海才保住命。

    张绣看着只有百余字的檄文,询问:“子伯先生以为如何?”

    “府君若是督兵前往酸枣,就恐各军聚集,粮秣匮乏,且号令不齐,反而会被曹贼袭破。”

    娄圭的职业是名士、大姓、功曹,不等于他就是个文质彬彬的人,身高八尺有余的娄圭也是相貌孔武,麾下部曲、宾客也有两千余家。

    在张绣此刻的军队中,娄圭也是有股份的。

    娄圭认真分析:“非是仆刻意夸大曹贼战力,今败则族灭,曹贼上下尽皆勠力,非比寻常。观太原、上党之大姓,皆因束手而灭。若是早早举兵殊死抵抗,平阳赵侯久攻不下,朝廷出面调解,或许还有生路可言。有此前车之鉴,曹氏上下岂敢懈怠?”

    闻言,张绣点着头,展臂邀请娄圭,一起坐在岸边石块上。

    娄圭坐好后又说:“平阳赵侯少年得志,府君若是遣将督兵助战,必被视为不敬,损兵折将事小,损害府君威仪事大,朝廷也会生出轻视府君之意。”

    张绣闻言皱眉,他其实对朝廷的敬意相当有限。

    总觉得娄圭说话有些问题,但之前分析的也有道理,例如曹操这里肯定殊死反抗,因为太原、上党大姓跪的快,死的也快。

    反倒是袁绍在滏口挡住了赵基,赵基又走井陉,依旧被袁绍挡了回去。

    真定那边详细战报还没传来,各种真假难辨的通报都有,赵基、袁绍对真定一战都有各自立场的通报。

    张绣这里很难获悉真相,有一点是很明确的,那就是赵基没有从井陉口杀入冀州,但也应该沾了点便宜。

    否则以袁绍的性格,是不会轻易放赵基退兵的。

    张绣神情沉思,对娄圭的意见不做回应。

    娄圭也不好再说什么,转而就说:“李通督兵顺汝水而上,曹洪自从叶县撤军,却走颖水南下,有进袭李通部众之虞。然李通志气决然,奋不顾身向宛口而来。仆以为府君不可枉顾李通一番热忱。”

    李通的热忱不能浪费,南阳的热忱也不能浪费。

    张绣自然是听明白了,就说:“赵氏终究有功于国,具体如何,我还要请教军师。”

    现在只能把赵岐搬出来,张绣并不想跟赵基交恶。

    不是他怕赵基,而是没有了赵基……张绣自身也就没有了价值。

    不然凭什么南阳大姓们给他增兵增粮,却不主动组成联军,自己挑事?

    说白了,南阳大姓军事能力极度衰减,已经没有那个对抗的能力和勇气了。

    别说赵基,此前袁术、刘表、孙坚、张绣、曹洪轮流欺负南阳人,有太原、上党前车之鉴,这些人即便生出殊死反抗先打一仗,再谈判议和的决心,可不见得真敢打。

    南阳是后汉的帝乡,南阳大姓子弟什么都不缺,也不缺培养军事才能的机会。

    可党锢挨打最狠的就是帝乡南阳人,作为安抚,才有了何进这个大将军。

    南阳黄巾军闹的那么狠……南阳这地方,大姓们不点头,能闹什么?

    也就是黄巾军失败了,那些不知道出身的张曼成、赵弘、韩忠,可都是南阳、宛城周边的大姓。

    南阳黄巾军闹的越狠,南阳大姓的军事人才凋零的越狠。

    张绣少为县吏,韩遂、边章作乱时,金城的豪帅麴胜杀了祖厉县长,张绣就刺杀麴胜复仇。自此扬名,周围无产恶少年争相交结,在那个混乱的时代里,张绣自己成了新的豪帅。

    他虽然继承了张济的军队,可继承之前,张绣本身就有自己的雄厚本钱。

    再说了,张济也有女儿、儿子,等张济儿子长大,还是要拿走张济的部曲。

    张济灰头土脸冒着掉脑袋的风险追随董卓创业,依靠父祖积蓄,才成为凉州豪帅。

    而张绣只是张济的侄子,他是靠自己发展,成为的豪帅。

    就这一点来说,张绣对时代变化自然有一些见解。

    于是与娄圭分别后,就去拜访赵岐。

    赵岐年老,行走不便,张绣来时赵岐乘辇视察粮仓,正阴着脸旁观仓吏、守卒们挑来泥土,混合麦秸踩成烂泥,糊裹粮仓内外的鼠洞。

    这些仓吏、守卒是原来叶县的府库官吏,这些坐地户并没有跟着曹洪迁走。

    谁来邺城,他们向谁服务,祖祖辈辈都是这么混过来的。

    对这些胥吏世族来说,仓库才是他们的家。

    张绣递上那份百余字的檄文帛书:“台卿公,酸枣会盟一事,恐怕各方推脱,会耗费时日,错失战机。”

    “小赵侯不动,就算有战机,谁又敢动?”

    赵岐阅读帛书檄文,语气寡淡:“他在酸枣会盟,不过是这里适合屯兵,并迫使曹贼猛攻吕蒙侯罢了。如今扼守宛口,你要有自己的决断。刘景升绝非坐以待毙之人,要小心提防。”

    “明公是指我军驻守宛口不动?”

    “嗯,与李通合军后,再全取南阳。”

    赵岐目光略浑浊,抬头看张绣,赵岐枯瘦的脸上布着老年斑:“观南阳大姓行举,已无药可救。”

    张绣听了这些,顿时头就炸了。

    他自然听明白了赵岐的意思,赵基能肃清太原、上党大姓,那张绣自然能机会肃清南阳的顽疾。

    南阳大姓连自己本郡都保不住,衰败成这幅样子,又能有多少力量对抗有朝廷支持的张绣?

    现在还想用钱粮反向要挟朝廷……赵岐本没有那么大的杀意,可南阳大姓太过于不识趣。

    只要答应了他们,就会胁迫张绣去做下一件事情。

    南阳大姓最终的目标,大概就是与天子联姻,从南阳内部推一个录尚书事的外戚权臣。

    祖祖辈辈玩熟练的套路,对南阳大姓来说操作起来很简单。

    这是赵岐不能答应的事情,自朝廷东迁以来,三辅之士正在获取丰厚奖赏。

    仅仅是赵岐的同乡金旋,就以黄门郎外放天水郡守。

    没有参与东迁,却劝阻东迁的韦端也被启用,成为凉州刺史。

    随着李傕郭汜联军攻打苏氏庄园失败,凉州各郡的郡守被赵彦抓住换了一茬,优先使用的就是东迁活下来的关中籍贯郎官,以及劝阻东迁的名士。

    三辅人可以与琅琊人合作,但不能再挤进来一批南阳人。

    不是他们小器,而是南阳人太多了,放一条口子,钻进来一个南阳大姓,很快就就能挤满南阳大姓。

    因此,提前肃清南阳大姓也好。

    反正赵岐断定,刘表出黑手时,南阳人肯定会推波助澜,以便能向朝廷卖个好价钱……至于朝廷会具体损失多少,这跟南阳人有什么关系?

    赵岐现在满门就叔侄两个人,他不介意对南阳大姓斩尽杀绝。

    可这一切还得张绣来操作,他都不敢与赵基为敌,又怎么敢剿灭南阳大姓?

    两个人的谈话陷入沉默,张绣思索片刻,做出一个稳妥决定:“那先遣使平阳赵侯,看赵侯是如何安排?”

    赵岐听了,着实有些恨铁不成钢,长叹一声:“如此也可,切不可激怒此人。”

    赵岐感觉自己还能活几年,如果把赵基惹来,大概率不会顾及同姓友谊,会优先敲断他这个近乎九旬的老头双腿。